時間:2022-04-20 10:19
來源:北京市政府
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體系,促進廚余垃圾和農林廢棄物協同資源化處理。及時查處曝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違法堆放行為,實現動態清零。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加大農村公廁升級改造力度,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戶廁建設改造,逐步消除不達標公廁。有序推進農村地區剩余村莊煤改清潔能源。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運營管護長效機制。
四、優化市政公用服務新供給
緊緊圍繞“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持續優化和擴大高品質、多樣化的市政公用服務供給,不斷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讓城市更加便利、宜居、安全,不斷滿足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一)聚焦急難愁盼,提供生活便利
1.推進廁所革命持續深化
圍繞人流、使用情況、社會反映等,優化重點區域公廁布局,推進交通站場、重點商圈、旅游景區等人員聚集場所公廁建設,鼓勵引導沿街商鋪、賓館、飯店和社會單位等內設廁所對外開放。落實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五有”管護機制,改造提升公廁品質,提升如廁體驗,全市公共廁所等級達標率達到99%以上。完善公廁無障礙設施和標志標識,推動公廁智慧管理,實現定點上圖、快捷查詢。
2.提升居家出行用戶體驗
緩解電動汽車充電焦慮。推動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和服務體系建設,在居民意愿基礎上支持鼓勵將停車位及充電設施電氣化改造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鼓勵單位內部和居民區充電設施對外開放,力爭固定車位充電設施“應裝盡裝”,具備社區公共充電條件。優化本市公用充電設施智能服務平臺,完善充電導航、狀態查詢、充電預約、費用結算等便捷服務。
提高供熱服務品質。對投訴集中的小區開展專項治理,提高辦理效率和質量,解決“供暖不熱”問題。逐步推廣智能化供熱,實現居民用戶室溫自主掌控。研究建立更科學、更人性化的彈性供暖機制,滿足市民對居住舒適度的需求。
3.優化市政設施接入服務
優化審批方式,持續擴大市政設施接入“三零”服務,推廣接入工程告知承諾制。實行市政設施接入和主體工程同步審批、同步施工、同步投用。推行“一站式”全程便捷服務和市政公用企業代辦幫辦服務模式。清理規范水、電、氣、熱行業收費。
(二)堅持首善標準,創建宜居環境
1.提升清掃保潔水平
制修訂城市道路、公路、農村街坊路等清掃保潔質量與作業標準。堅持“以克論凈”,建立完善市區兩級城市道路路面塵土殘存量監測機制,逐步擴大路面塵土殘存量檢測范圍,完善以道路清掃保潔效果為導向的考核體系。
強化道路機械化作業能力建設,推進機械化清掃保潔向背街小巷延伸,城市道路機械化(組合)作業率達到97%。加強環衛作業新技術應用,加快淘汰老舊高排放車輛,到2025年基本實現環衛、建筑垃圾運輸車輛純電動或氫燃料電池汽車替代。
加大作業頻次,環衛保潔實現無死角、全覆蓋。打造一批可“席地而坐”的公共空間,滿足市民群眾休閑娛樂等需求。規范建筑垃圾“產、運、消、利”等環節處置行為,各執法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依法嚴厲打擊建筑垃圾偷運、遺撒、亂倒和運輸車輛涉牌等違法違規行為。
2.改善生活垃圾分類條件
加強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因地制宜設置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加強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建設。新建居住小區配套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站點,做到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合理設置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暫存點和可回收物中轉站。
強化生活垃圾分類設施管理。升級改造分類投放設施,完善開蓋、照明等便民功能,加強日常維護保潔。規范治理全市2.9萬輛環衛低速電動三四輪車,完成11800輛環衛車輛規范化涂裝。實施密閉式清潔站升級改造。持續開展生活垃圾清運不及時專項治理,暢通全品類全流程生活垃圾收集運輸體系,解決垃圾桶站滿冒、不干凈問題。
(三)防控風險隱患,守護市民安全
1.防范城市道路“陷阱”
預防道路塌陷。聚焦城市道路空洞、地下管線隱患、強降雨、地質災害、違規施工、車輛超載碾壓等因素,加強制度防范和技術預測,實現道路塌陷事故大幅下降。
確保井蓋安全。開展井蓋病害防治,持續推進“五防”井蓋換裝。研究制定井蓋普查和“無主”井蓋管理移交工作方案,細化規范井蓋管理責任判定標準,建立井蓋管理責任追究機制,推動實現井蓋管理全覆蓋、無死角。
減少“馬路拉鏈”。完善市政管線隨道路同步實施機制,統籌架空線入地、地下管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改造的時序和空間安排,有條件地區優先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2.消除能源使用安全隱患
提升燃氣用氣安全水平。提高管道天然氣普及率,2025年底前,對具備接入管道天然氣條件的老舊居民樓房(含央產、軍產房屋)完成天然氣接通。加快推進非居民液化石油氣替代,推廣普及戶用安全防護裝置,加強燃氣安全知識宣傳和入戶安全巡檢。開展執法檢查,堅決打擊非法經營、存儲液化石油氣的黑氣販、黑窩點,徹底切斷非法氣源利益鏈。
提高用電安全可靠性。加強輸配電系統智能化改造提升,持續推進2000年以前老舊小區配電網更新改造,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探索在用戶配電室打造無人值守、遠程集控、智慧巡檢、智能診斷等智能運維新模式,實時掌握異常情況,實現全自動故障處理。推動全市居住區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建設基本覆蓋,杜絕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飛線充電”等問題發生,全面消除火災隱患。
3.開展路燈問題專項治理
完成全市316條無燈道路路燈補建工作,加強對新增無燈道路排查,明確城市建成區內公路增設路燈標準,簡化優化增設路燈的審批流程,建立健全路燈建設長效機制。將“有燈不亮”問題納入接訴即辦流程立即解決,強化巡視檢修,完善問題快速發現和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全市路燈統籌監管體系,全面覆蓋市政路燈、小區路燈、園林綠地路燈、河湖路燈等領域。推進城市照明管理智能化升級,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五、樹立城市運行綠色低碳新典范
以保障城市運行安全為前提,著力增能力、補短板,不斷提升城市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優質均衡性、精準適應性和智能引領性。系統推進能源轉型,創新能源綜合利用模式,完善多源多向、多能互補、城鄉協調的首都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垃圾資源化處置和循環利用水平,建設結構合理、能力充足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類治理標桿。努力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城市運行保障體系。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