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8 17:00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嚴格管控建筑高度。結合區位、功能分區等劃定不同的建設高度控制區,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新建100米以上的建筑應相對集中布局,并與城市規模和空間尺度相適宜。嚴格管控住宅建筑高度,省轄市、濟源示范區新建住宅建筑高度原則上不超過26層。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最高不超過18層,6層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積占比應不低于70%。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消防和抗震設防審批制度,對超限高層建筑嚴格論證技術經濟可行性,強化風貌管控,并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
第二節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實施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行動。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體系,加強市政道路交通體系建設,開展項目績效評價,系統提升城市供水、燃氣、熱力、污水處理、照明、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
打造城市15分鐘生活圈。加強城市醫療衛生、養老、教育、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城市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建好公立醫院、臨床專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推進全齡友好包容社會建設,加強養老設施、醫養結合服務設施建設和適老化改造。新建設施嚴格執行無障礙相關標準,到2025年,城市新(改)建道路、公共建筑、廣場等無障礙設施建設率達到100%。推進兒童友好型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和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擴大優質普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推進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建設,到2025年,千人口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積極拓展城市公共活動空間,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城市每萬人文化建筑面積增加500平方米。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聚焦群眾就近健身需要,規劃建設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小型健身運動場地和足球場等設施,城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
圖3 15分鐘生活圈示意圖
加強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管理。實施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行動,加大老舊管網更新改造力度,加強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廊、軌道交通、地下綜合體等工程的統籌建設與有效銜接。探索建設城市地下交通環隧。建立推進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工作協調機制和基于CIM(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的城市地下空間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加強對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管理的統籌協調、指揮監督、綜合評價。開展各類市政基礎設施情況普查,202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普查,省轄市建立完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平臺;2025年年底前,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縣(市、區)基本實現市政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全覆蓋。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人防工程安全管理,樹立全面綜合防災理念,編制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防災規劃,研究制定地下空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備齊備足防災減災設施設備,試點開展地下空間承載力和風險評價,提升地下空間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圖4 地下空間綜合建設管理示意圖
第三節 推進街區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
建設功能混合的活力街區。以街區為單元,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統籌推進城中村、老市場、老廠院、老舊街區、老舊樓宇綜合改造整治和低效利用土地再開發,建設功能完善、規模適中、環境優美的城市街區。打造便捷快速生活圈,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程度,建設養老托幼機構、農貿市場、便利店、衛生站、快遞集散點等設施。持續推進街區增綠,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等加強居住區和單位庭院內部綠化。
培育多樣化的創新街區。充分利用廠房建筑和構筑物,植入文化、商業、展覽、辦公等新型功能,建設主題型文化創意和創新空間。分類推進舊街區更新改造,挖掘老工業區文化遺產價值,完善建筑功能和配套服務設施,拓展文化生活空間,打造特色街區。推進舊商業區、步行街、商場更新改造,完善配套設施,塑造人性化空間環境,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滿足市民體驗式、交往式多元生活需求。
圖5 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示意圖
實施城鎮老舊小區規模化改造。加強統籌協調,完善多元化籌措資金、連片改造、存量資產整合利用和后期長效管理等政策措施,合理拓展改造實施單元,推進相鄰小區及周邊地區聯動改造,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補齊供水、供電、燃氣、熱力、停車、通信等基礎設施短板,推進適老托育設施建設和加裝電梯工作,完善市政公用、社區便民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提高小區安防消防系統、停車設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等智能化水平。實施小區亮化美化、增綠工程,推行市場化物業管理,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十四五”時期改造老舊小區100萬戶以上,2000年前建成需改造的老舊小區基本完成改造。
建設完整居住社區。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以“六有”(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有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有完備的市政配套基礎設施、有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有全覆蓋的物業服務、有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為目標,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十四五”末省轄市、濟源示范區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達到50%。
圖6 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
推進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各地建立健全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機制,推進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提高社區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善老齡化和無障礙設施,加強社區生態環境建設,培育社區綠色文化,營造社區宜居環境。到2022年年底,力爭60%以上的城市社區參與創建行動并達到創建要求,基本實現社區人居環境整潔、舒適、安全、美麗的目標。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