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8 17:00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城鄉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全省建設棚戶區改造197萬套、公共租賃住房保障95萬戶;完成老舊小區改造95萬戶;改造農村危房58.13萬戶,實現存量危房全部清零;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2063億元,支持62萬戶職工家庭通過住房公積金貸款解決了住房問題。全省商品住宅銷售面積超過6億平方米,近500萬戶家庭通過購買商品住宅改善了居住條件。“十三五”末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1.56平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3.32平方米。我省農村危房改造和棚戶區改造工作連續三年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村鎮環境和面貌明顯改善。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列入省民生實事,全省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121個涉農縣(市、區)基本建成“掃干凈、轉運走、處理好、保持住”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0%。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673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91%、93%。794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其中204個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104個鄉鎮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創建15個國家特色小城鎮、10個全國無障礙環境市縣村鎮。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實現城鄉各類用電全面同價。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我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連續三年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污染防治成效顯著。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扎實推進,單位生產總值能源能耗下降25%左右,細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累計下降幅度均超過30%;“四水同治”成效顯著,劣Ⅴ類水質國控斷面動態清零,省轄市建成區144處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整治,縣市建成區179處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現象;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國土綠化提質增量,沿黃生態廊道初具規模,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第二節 發展形勢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人居環境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2020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國家更加注重完善城鎮化戰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村鎮建設、生態環保等領域短板,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多措并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加快住房租賃、物業等服務業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統籌發展與安全,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推進城市綠色發展。這些重大要求部署,為開展城市更新和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省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多重國家戰略疊加,1億多人口大市場蘊含著巨大內需潛力。國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新時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省委工作會議、省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兩個確保”、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等“十大戰略”,為城市更新和城鄉人居環境建設描繪了宏偉藍圖、帶來了重大機遇。有利于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速與提質,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洛陽和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吸引力和競爭力,打造核心增長極;有利于推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補短板強弱項,樹標桿上水平,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推進鄉村設施改造、服務提升、鄉風塑造和治理創新,打造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空間;有利于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格局。
在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我省城市更新和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工作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和挑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比較大,基礎設施存在短板弱項,人居環境質量不高,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是城鎮化水平和質量還不高。我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46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排名第25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倒數第1位;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偏小,發展活力不足,能級不夠,集聚產業、人口的能力偏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二是城市更新任務艱巨。全省2000年前建成的待改造老舊小區還有1.23萬個,城區還有棚戶區近36萬戶。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標準低,我省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52%(全國97.84%)、燃氣普及率96.83%(全國97.87%)、建成區路網密度5.11公里/平方公里(全國7.07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區排水管道密度8.86公里/平方公里(全國11.11公里/平方公里)等指標多數處于全國第19—25位。排水管網混接、錯接問題比較普遍,部分地方老城區排水管渠建設年代久遠,管渠排水標準僅為0.5—1年暴雨重現期,暴雨等極端天氣來臨時不能滿足排水需求。城市建設的品質和安全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時代新階段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三是人居環境質量不高。城鎮商品住房供給與新增人口、供應結構與需求不匹配,二手房和住房租賃市場亟需規范,大城市保障性住房供應不足、覆蓋面不夠廣,新市民特別是青年人住房困難問題突出;一些住宅小區內外部配套設施需要完善,便民服務、房屋質量、物業服務等水平仍需提高;城市公共服務能力不足,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停車難、看病難、大班額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四是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城市精細化管理理念、標準、手段等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存在交通擁堵、雨季“看海”等“城市病”,城市出入口、城鄉結合部、背街小巷、農貿市場等區域管理薄弱,亂搭亂建、亂停亂放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政務服務質量效能不夠高,存在審批時間長、重審批輕監管等問題,企業和群眾獲得感不夠強,營商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五是城市安全運行和應急保障能力亟待提升。經過長期快速發展,城市風險隱患進入凸顯期,但安全理念貫徹落實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設施建設滯后,安全監管方式方法落后,應急救援體制機制不完善,搶險救災能力不足,在汛情、疫情中短板弱項凸顯,統籌發展和安全任重道遠。六是城市和建筑風貌管控不到位。城市設計管理機制沒有理順,城市設計沒有全覆蓋、效果不明顯,城市與山水地貌、建筑與生態環境協調性不強;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保護利用體制機制不健全,投入不足,保護力度不夠,城市建設中歷史文化因素、地域特色體現不明顯,城市魅力、吸引力不強。七是城鄉建設發展方式粗放。行業轉型升級步伐不快,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智能建造、綠色建造發展不充分;基礎設施體系化、綠色化水平不高,污水、污泥、垃圾等資源化利用不足,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推廣力度不夠大,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設方式尚未根本扭轉。八是農村環境亟待改善。目前全省行政村數量455萬個、自然村183萬個,村莊點多面廣規模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存在成本高、投不起、利用效率低、運行管理難等問題;鄉村建設監管力量薄弱,建設不規范,農房品質不高,不能滿足農民現代化生活需要。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深刻認識城市更新和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抓住機遇、改革創新,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