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短板強弱項的文件中也再次提出"要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等等自然也不必多說。王凱軍老師(相關閱讀→王凱軍:雙碳戰略下,固廢產業占有重要地位,應該即刻行動)和光大環境王天義總(相關閱讀→光大環境王天義:天地于我先生,我依天地而存——環境保護與碳中和)都說了我們行業的未來一定會走向全量焚燒,然后再逐漸被新的技術模式或者是整體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但是圍繞焚燒做循環經濟園有非常多的方便之處,因此后者整體替代將會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
當然垃圾焚燒也存在一些痛點,比如只能在300噸甚至500噸以上的規模才最合適。將在論壇第二日帶來演講的云南水務(相關閱讀→負碳節本 還碳入土 云南水務低溫絕氧熱解碳化技術迎來春天)和續盈(相關閱讀→續盈環保李文生:六年耕耘,村鎮生活垃圾三化處理利用如何"碳"索未來)的小噸位的熱解、碳化的分散式焚燒技術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就是針對這樣一個小規模的垃圾減量市場進行技術創新。還有飛灰的處置和提標改造。近些年來看,我國垃圾焚燒處理的能力直線上升。根據E20研究院的統計,截至2021年12月1日,在運營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已經達到了77.37萬噸/日。徐海云老師的致辭中也提到,2021年年底就可以把"十四五"規劃中到2025年底的80萬噸/日要求基本上完成,進度非常快。
另一方面,垃圾焚燒發電的國補政策在2021年正式進入了報價競爭的時代。由于相關內容較復雜,不在演講中贅述,有興趣的同仁可以參見我們行業報告中詳細的分析,會員們可以通過網上參看。
用E標通的數據來看,與市場感知基本相符,近年來新增項目在直線下降,而且項目的單體規模也越來越小。更重要的是,在這樣增速已經下滑的情況下,2021年的1-10月份,新增規模達到了6.2萬噸/日,我們在2020年固廢論壇中曾預測"十四五"期間新增垃圾焚燒處理規模在22.4萬噸/日左右,這一數字也在半年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發布的《"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提出的"十四五"目標中得到了驗證。
這樣算來,僅2021年一年,便已經干掉了"十四五"期間規劃新增能力的1/3,那么"十四五"期間后面幾年固廢領域還要干什么,成為了行業挑戰。
從2016-2021年歷年不同規模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分布看(左圖),單體規模在600噸/日及以上的中、大體量項目歷年新增數量在直線下降。右圖中單體項目的平均規模也說明了一切,2016-2020年歷年新增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的平均單體規模均在1100噸/日上下波動,2021年1-10月平均規模首次掉到了1000噸/日以下,我們相信在大中城市焚燒處理能力逐漸飽和的情況下,未來數年垃圾焚燒項目中標的平均單體規模將仍有下行空間。
國補退坡了,行業普遍認為生活垃圾焚燒的價格應該漲了。左圖:2016-2021年歷年新增不同規模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價格情況看,中標處理費單價確實漲了一點,但很有意思的是,2021年1-10月大體量的焚燒項目價格上漲反而更多。也許大家說不對,大體量的廠焚燒效率更高,定價會低一點,小體量的項目應該價格高一點才對。不是這樣的,因為大體量的項目大部分在二線城市以上,政府支付能力強,另外有些項目是地方政府交給本地平臺公司做,本地化價格相對較高,把平均價格拉起來,并不代表市場競爭中的真實情況。右圖,從七大地理區的平均價格可以看到,華南、華中、西南、華中等地區的2021年焚燒項目中標價格相對較高。
再從社會資本端看,左邊兩圖分別是生活垃圾焚燒企業國企和民企對比的趨勢圖,這兩年相對穩定。據悉,近期國資委對于國企收購民營上市公司政策收緊,主要可能由于在市場上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右側是24家生活垃圾焚燒企業歷年運營的規模變化,近兩年運營規模增長較快,可能與補貼政策調整后企業搶裝發電以進入補貼名單有很大的關系。
從生活垃圾焚燒十大影響力企業總規模占比看(左上圖),十大影響力企業占比為61%;2021年固廢十大影響力新增規模占比更是高達87%(左下圖),十大影響力企業牢牢控制了行業主要市場份額。在這之中,深圳的5-6家龍頭企業占據了全國約30%-40%的市場總規模,這也是本次固廢戰略論壇選擇在深圳召開的原因之一。我們發現華南地區不僅是項目高端,這次來深圳感覺到這個主場也非常不錯。
我們還看到一個情況沒有發生變化,就是垃圾焚燒的行業集中度在近十余年來一直穩定在60%左右。目前垃圾焚燒行業還處于焦灼的競爭中,行業的二次重整,二級市場的兼并重組還沒有大量發生。我們相信這個狀態在未來的5年左右一定會發生改變。這一現象在污水處理行業已經非常明顯,當行業市場的絕對增速下降之后就會出現行業內的整合,大吃小形成更大的集中。
目前,2021年固廢十大影響力入圍企業中(左圖),A股10家,港股3家,新加坡上市公司1家,非上市公司10家。在分析上市公司市值(右圖)時,由于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有大量水的業務,我們把固廢業務為主的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的業績也列入進行對比。
上圖是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中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及凈資產同比變動排名,綠色動力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凈資產的同比增幅比較高,還有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城發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等。
備注:預計凈利潤通過2021年上市公司已披露的數據以及2020年數據予以估算。
上圖是固廢十大影響力入圍企業中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及凈利潤同比變動排名。
上圖是固廢十大影響力入圍企業中上市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及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同比變動排名。
左圖是2021年固廢十大影響力入圍企業生活垃圾焚燒總規模的排名,右側是新增規模的排名;右下角圖中區分了非本地新增、本地新增的項目規模,其中,橘色部分是本地國企承接本地項目的規模。
上圖中是2021年焚燒總規模排名按照本地總規模和非本地總規模(左圖)、已運營總規模和未運營總規模(右圖)兩個維度進行拆分。
固廢行業細分領域眾多,大量企業也在尋求多元化的發展。我們發現在近年的固廢戰略論壇的舞臺上,各家企業上臺演講都會談到有機垃圾、危廢等其他領域運營項目收入不同程度的擴張。我們注意到,由于各細分領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簡單的以垃圾處理規模進行橫向對比并不能體現部分業務的實質。因此我們用細分領域行業平均處理價格×相應細分領域的處理規模作為該領域的"可控制性運營收入",而后對各細分領域進行匯總統計和對比。左圖是2017-2021年固廢十大影響力入圍企業可控制性營運收入變化情況。右圖可以看到每個企業多元化的業務情況,從中還可以看到他們正常的橫向業務比較。
右圖是2021年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可控制性營運收入占比情況,2021年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占到76%的控制規模。
以上是2021年固廢十大影響力入圍企業網絡評選人氣榜前十排名(左圖)和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年度新聞影響力總得分排名(右圖)。
上圖是2021年的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
本部分還公布了固廢最具社會責任投資運營企業、生活垃圾專業服務領域領先企業,完整榜單還請參看2021固廢&環衛十大影響力企業等11大榜單揭曉。
今天第二個熱點板塊是有機垃圾,這是我們測算有機垃圾在"十四五"期間的市場容量,我們有一個有機垃圾的報告進行詳細的分析(報告發布:"十四五"有機固廢迎來確定性的機遇和變革,市場空間有望超過2000億)。
應該說從我們今年觀測的數據來看,實際上廚余垃圾厭氧大型項目的推進不及預期,餐廚項目還算正常。
推薦閱讀
解開"沼循"奧秘!如何構建以有機廢棄物處理為紐帶的生態農業?
從E標通上采集的數據(E標通采集的是市場化的項目,政府直接授予的項目是無法從E標通檢索到的)可以看到,購買服務項目(主要是小型分散式)數量上占了主要部分,而大型的項目(集中)主要采取PPP(藍色)或者非PPP特許經營(黃色)的形式開展,這類項目數量在2021年略有下降,這和地方財政緊縮的情況不無關系。
為什么分散式項目(購買服務類項目)這么多呢?我們認為還是在垃圾分類開展之后,地方政府出于對政策未來發展水平的不確定性、財政緊縮以及應付當下考核要求的綜合考慮,這就是造成應急分散化和長期化的原因之一。對于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財政能力相對較弱的,在當前垃圾分類開展尚不完全的條件下,如果直接以特許經營或PPP模式上大體量的餐廚或/和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運營項目,將面臨難以把握合理建設規模以及運營后可能出現的垃圾量不足的風險。在這種風險環境中,還要考慮當下垃圾分類處理的考核要求,自然產生了總投資較小、短期見效的分散式小規模處理的設備采購或購買服務的需求。
左圖是2018-2021年新增餐廚/廚余處理處置(含收處一體)項目七大地理區分布情況,無論是大型的PPP或者非PPP特許經營項目,還是分散的購買服務項目,華東地區數量釋放最多。右圖是歷年七大地理區域PPP&非PPP特許經營項目占比情況,西南區域(重慶、四川)等地在2021年釋放了一些大項目引人關注。
商業模式上依然是PPP和非PPP特許經營兩種。左圖是歷年餐廚/廚余垃圾處理處置項目歷年新增PPP&非PPP特許經營數量,2021年有所下降。從七大地理區看(右圖),2021年1-10月,華中地區餐廚的不走PPP的非PPP特許經營項目非常多,廚余PPP項目在華南地區。
投資運營類項目技術的選擇(左圖)來看,廚余垃圾處理項目主要是兩種,71%采用厭氧消化,29%采用好氧發酵;但是在餐廚項目上根據不同規模有很多的選擇,包括黑水虻(推薦閱讀→轉靜脈產業為動脈產業,以工業生產理念處理餐廚廚余垃圾)、壓榨+焚燒協同、厭氧消化、好氧發酵等。右側兩圖分別為餐廚和廚余垃圾處理處置投運項目的規模分布,其中餐廚垃圾處理處置項目單體規模主要集中在100-200(含)噸/日;廚余垃圾處理處置項目單體規模較高些,近50%項目單體規模在200噸/日以上。
在一個監管更嚴的情況下也有一些好消息,收運和處理一體化的市場價格是逐年提高。
在餐廚和廚余項目中(左圖),民營企業參與市場化BOT的項目比例份額年年提高,值得關注的是,平臺型企業在2021年餐廚市場也占到一定的市場份額。右圖是2018-2021年1-10月不同類型社會資本中標項目按規模統計的占比情況,民企最多占到47%的規模,這也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作為以垃圾焚燒為主的重型投資類A方針企業在餐廚和廚余垃圾中同樣占據了優勢地位,技術企業也得到了一定規模的發展。在餐廚/廚余垃圾的處理總規模方面,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環境保護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深高藍德環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前三(右圖)。
本部分還公布了有機廢棄物領域領先企業榜單,完整榜單還請參看2021固廢&環衛十大影響力企業等11大榜單揭曉。
第三個板塊是垃圾填埋,論壇第二天的環節中,陳朱蕾老師的演講也將對這個領域的發展進行探討(相關閱讀→陳朱蕾: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技術與市場發展展望)。理論上看垃圾填埋已進入到了行業發展的衰退期,近十年來新增市場規模較小,且從2015年開始,由于原生垃圾零填埋等政策的逐步出臺,垃圾填埋的新增項目增速轉負,我們相信在"3060"的政策推動下下降速度會更快,可以看到增速在2020年已經降到很低的部分。在新增市場接近于零的大環境下,我們要思考垃圾填埋行業如何通過周期迭代在一次發展曲線的末端開辟新的二次發展曲線。我們注意到,近年來非正規堆放場的清除、填埋場滲濾液的處理以及飽和填埋場的封場整治成為了這個領域新的發展方向,也使很多企業在中間得到大量的發展機會。
現在E20研究院數據研究中心會定期發布水務和固廢的市場數據分析報告,里面包括了企業都非常需要的工程類項目。
通過E標通采集的數據,我們發現在近年中標的填埋場項目中,存量填埋場相關項目占比達到95%,而新增項目只占5%(左上圖)。在存量相關項目中,運營類項目占比13%,工程類項目占比87%,87%工程類項目又可細化為維護改造擴容(65%)、封場修復(20%)和填埋場復生(2%)(右上圖)。下邊兩張圖則是按年份來看歷年數據。
我們關注的是,在2018-2021年1-10月的存量填埋場項目中(左圖),半數以上的運營類項目單體規模在2000萬以上;而填埋場復生的大項目規模占比很高,但項目數量實際很少。右圖是不同類型存量項目的平均單體項目規模,填埋場復生工程的平均單體規模還是比較可觀的(1936.0萬元),維護改造擴容和封場修復工程的平均單體價格相對較小。這是工程類項目出現的市場機會。
就像在水領域一樣,我們更關心的是誰獲得了這些項目,在市場競爭過程當中,我們的環保技術企業面對施工企業跨界搶項目是否有優勢,而這一點可以通過我們的中標數據來看:從2018年到2021年數據來看,有一個小的讓人可喜的地方(左上圖),那就是專業環保公司的中標數量占比在提高,可能是客戶更加重視技術給他們的安全感。從項目金額角度來看也是一樣(左下圖),專業環保公司中標金額的比例在提高,而占比下降的主要是施工類企業。甲方面對環保監管壓力,還是知道要找專業環保公司來進行填埋場修復任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環保企業拿到什么類型的項目比較多呢(右上圖)?我們看到中標運營類項目的企業基本都是專業環保公司,當然也有大型環保集團能夠拿到項目機會。填埋場復生類項目中專業環保公司也占有一定比例,而維護改造擴容工程類的項目,則施工企業占比更多一些。
右下圖是平均單體中標額情況。雖然填埋場復生類項目被施工類企業搶了很多,但是從中標額來看,專業環保公司中標的復生類項目單體中標額最大,說明大型的填埋場項目會更加重視環保技術的作用。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