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2-03 09:34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潘功、李少甫、劉琪、丁寧
另一角度來看,低價值的垃圾回收體系也需要通過合理的機制安排(主要是資金)來解決,那么反而這部分可回收物的處置就需要納入公共服務領域。如上圖所示,通過前端向污染者進行收費、中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推行,都可以在整個回收鏈條中建立合理的價值體系,從而將一些外部成本內部化,擺脫純粹的財政補貼。這就需要地方政府有足夠的頂層思維來設計、構建整套體系。
比如建筑垃圾的資源化,陳家瓏老師演講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相關鏈接→陳家瓏:建筑垃圾資源化的路徑怎么走?),他說首先頂層結構上要對建筑垃圾以及裝修垃圾進行定位,是一種準公益性質的公共服務,對于商業和公共服務的邊界要完全劃清,才能設計相應的運營模式。
為什么在一些城市(如許昌)就可以打通這個鏈條?正是因為許昌通過確定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公共服務屬性,政府加強監管完善了對前端收運體系的管理,同時對末端產品進行補貼,補貼的形式也可以不局限于金錢方面的補貼,如相關政策的傾斜。核心在于污染者付費,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制,這件事一定做不到。
燒了還是還田,有機垃圾處理悖論
濕垃圾的資源化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以往的固廢圈不太談論污泥的問題,但是這次我們發現伴隨著垃圾分類固廢圈很多人開始關心這個問題,(相關鏈接→通源環境何光亞:深耕污泥處置技術 開拓有機固廢協同處置);這就是說明了我們開始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統籌的看待有機垃圾了(相關鏈接→潔綠環境趙鳳秋:廚余垃圾處理技術裝備及系統解決之道)。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濕垃圾資源化(尤其是廚余垃圾)有別于建筑垃圾準公益的公共服務,是屬于純粹的公共服務領域。從處理方式來看,我們統計發現,污泥的處理方式中,大概有60%-70%采取的是填埋和焚燒。餐廚垃圾領域雖然相對好一些,但是焚燒和填埋也占有相當高的比例,而最主流的路線也不過是產沼后焚燒而已。大家公認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的餐廚垃圾和污泥用焚燒和填埋的方式做非生態級別的環保處置,為何要求有機質含量和整體質量偏低的廚余垃圾非但不能燒,還必須要進行厭氧和謀求生態級別的沼渣要歸田呢?
這個悖論的核心還是我們前面多次提到的金字塔。大規模普推餐廚垃圾處理項目的年代正是由于地溝油和泔水豬等問題嚴重,發改委推出一系列措施要求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處置,這個行動也得到了我們論壇前半段主持人任連海老師大力的支持。當時發起的初衷就是為了安全,也就是我們金字塔中的第一級指標,最多到第二級(環保),完全沒有考慮第三級(生態)的要求,污泥也是同樣的。在這個背景下選擇最具有就緒度的技術就是當前的情況。但是廚余垃圾的產生直接就是建立在第三級生態要求下的垃圾分類過程當中的,對于廚余垃圾的處理自然初衷至少是生態,達到了第三級,同時也體現了理念上的先進性。所以廚余垃圾做第一級(安全)、第二級(環保)簡單的焚燒處理肯定是不行的,也從側面證明了這個金字塔的邏輯。
這個悖論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把低價值的廚余垃圾經過厭氧后去費力做沼渣的還田,而高價值的污泥和餐廚卻直接把它燒掉,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整體系統的優化、不均衡。這樣看來,有機垃圾這部分未來還會有很多故事,我相信我們在五年之內還要去來回談,曾經站在金字塔第一級和第二級上的餐廚垃圾及污泥,未來在處置路線上也勢必還要向上邁一個臺階進入生態角度的考量,從而做到有機垃圾的協同處理,系統最優化,否則邏輯上是不通的,是扭曲的。(目前已有技術可以做到高品質有機垃圾歸土,請參見→中持綠色李彩斌:解決方案+關鍵技術,有機廢棄物“中持之法”)
就緒與先進,技術創新新思考
有機垃圾的悖論背后也體現了先進度與就緒度的權衡,不是污泥餐廚不像采取更先進(生態)的技術,而是在相對較低的基本目標出發點上,市場自然會選擇更加就緒但不是符合最先進標準的技術路線。
因此,企業只考慮技術先進性行嗎?這在企業戰略制定上是個很要緊的問題。我們的福州有機垃圾論壇上,周傳斌老師也曾在論壇上談到先進度和就緒度的問題(相關鏈接→周傳斌:全生命周期視角下有機易腐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比如以黑水虻為代表的有機垃圾養蟲技術,無論從理念還是從技術角度來講,無疑都是符合先進性要求的。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進入工業化的持續生產(包括后端產品的消納),我們現在所處的工業化社會是建立在效率的基礎上來的,那么這種非工業化的技術在推廣過程中自然會受阻。我們很多的問題都卡在就緒度上面。我們所說的就緒度主要是以下幾方面:一方面,技術的成熟度可保障持續運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商業模式的自洽性,項目能不能持續運轉;第三,就是與政策管理的配套程度,只談先進不談就緒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這也是談論垃圾分類中某些流派容易出現好高騖遠不接地氣的原因之一。每個技術的背后都應該探究其是否存在就緒度的風險,這是我們做技術研發特別重要的一個思考點。技術的創新不能脫離政策、市場、商業的研究。因此我們必須要考慮先進度與就緒度之間的平衡問題。
分散與集中,均衡共存效率最大化
另外一點這兩年談的很多的問題就是分散和集中。分散本身是小循環的,也是更生態的;而集中是工業化的,不生態的,但往往是非常就緒的,這是我們在垃圾處理方面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博弈。到底選擇分散的技術還是集中的技術?在有機垃圾角度來看,分散式的處理設備非常多,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垃圾量逐漸增長的過程當中,存在一個臨界點,使得分散式處理出現規模不經濟,也就是逐漸效率下降的過程。隨著垃圾量繼續增長至一定數量時,集中式處理便顯現出來規模效應。因此我們說有機垃圾處理的技術選擇一定是一城一策、一時一策,分散與集中不是完全的對立關系,是可以在其中找到合理的配置均衡點,使得分散與集中處理并存并達到效率的最大化。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