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23 09:0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潘功 劉琪
川渝兩地近日就加強危廢跨省市轉移聯合監管、推進危廢安全及時處置等問題,共同簽訂《危廢跨省市轉移合作協議》;江蘇省發布《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對危廢源頭管控、過程監管、末端處置、風險防控、監督考核、保障措施等方面均作出規定;山西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完善固體廢物處理收費機制的通知》,對危廢處置收費放開施行市場調節價。多地近期危廢政策連發,危廢處置攻堅戰已拉開序幕。
川渝簽訂危廢跨省市轉移合作協議,區域合作新開篇
為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強危廢跨省市轉移聯合監管,推進川渝兩地危廢安全及時處置,11月19日,四川省生態環境廳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簽訂《危廢跨省市轉移合作協議》。《合作協議》明確,重慶市、四川省將建立危廢管理信息互通機制、危廢處置需求對接機制、危廢轉移快審機制、突發事件危廢應急轉移機制以及危廢監管協調會議機制等五項機制。對兩地危廢管理通報信息以及環境突發事件中產生的危廢轉移處置等均作出規定。
建立危廢管理信息互通機制,每年3月底前,相互通報上一年度危廢跨省市轉移審批、經營許可證頒發及持證單位經營活動、處置利用設施運行等情況及本年度危廢處置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或計劃)及推進情況。
建立危廢處置需求對接機制,每年6月、12月,根據省(市)危廢產生、處置、利用情況及危廢持證單位經營活動情況,提出危廢處置利用的需求信息并相互通報,以利于危廢產生和處置利用單位快速達成需求對接。
建立危廢轉移快審快復機制,于省、市之間危廢轉移處置利用的商詢函(文件),由專人負責快審快辦快復,原則上10個工作日內回函。
建立突發事件危廢應急轉移機制,環境突發事件中產生的危廢,因處置能力及地理位置等原因,需要跨省市應急轉移處置的,經雙方省級環保部門溝通后,可先行轉移處置,并主動配合做好轄區內危廢持證單位應急處置的相關協調工作。
建立危廢監管協調會議機制,雙方省級環保部門協商召開危廢管理協調會,原則上每年召開1次,如有急需協商解決的問題,經雙方同意后可適時召開,參會人員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由雙方協商確定。
《合作協議》的簽訂不僅開啟了川渝雙方在危廢處置領域的深度合作,也為助推川渝共筑長江經濟帶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發揮生態環境保護“上游意識”“上游責任”“上游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對實現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省危廢管理情況
四川是全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大省,省內工業結構偏重工業,化工、醫藥、有色、石化等行業危廢產生種類多、數量大。危廢產生量高居全國前列,產廢點多、面廣,全省危廢管理面臨較大的壓力。僅2016年,四川省危廢產生總量為247.48萬噸,約有9%的危廢貯存。妥善處理處置的危廢中,資源回收利用和終端處置分別占比為59%和32%。
四川省工業危廢處置利用主要采用企業自行處置利用和社會化集中處置利用相結合的方式。截至2016年,產廢企業自建處置利用設施260家,持證綜合處置利用設施27座。全省危廢處置能力不足10萬噸/年,綜合利用處理能力約為50萬噸/年。危廢實際處置類別僅覆蓋33類危廢,其它類別的危廢在省內無實際處置能力,需要跨省轉移委托處置。四川省危廢集中集中處置設施處置能力及覆蓋面存在巨大的缺口。
根據四川省環保廳預計,四川省在2022年工業危險廢物產生總量將達到400萬噸左右。四川省目前已捉襟見肘的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將受到更嚴峻的挑戰。針對四川省危廢管理存在的問題,四川省未來將加快危廢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力爭到2022年,徹底扭轉危廢處置能力不足的情況。
根據《四川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規劃(2017—2022年)》,四川省規劃到2022年,全省危險廢物基本實現可就地安全處置。為達到這個目標,四川省計劃在未來五年增加13個危險廢物集中處置點,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達到約63.8萬噸/年,基本滿足2022年預計60萬噸左右的工業廢棄物處置需求。另外將提高醫療廢物處置能力至14.2萬噸/年,集中處置設施將分布于各大醫療廢物產生量大以及偏遠地區,以緩解運距長達500至1000公里所增加的轉運成本及風險。四川省還將以德陽市、內江市、自貢市、綿陽市、廣元市、達州市以及瀘州市為試點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以作為區域危險廢物處置的有效補充。在未來五年,以每個危險廢物處置項目處置能力3萬噸/年計,四川省將為危險廢物處置企業提供20余個項目機會。同時推行水泥窯協同處置試點工作也將利好產能縮減的水泥產業。
重慶市危廢管理情況
2017年,重慶市共產生工業危廢60.50萬噸,其中貯存量為9.3萬噸。妥善處理處置的危廢中,資源回收利用和終端處置分別占比為48%和39%。2017年共完成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審批88件,批準跨省轉移危險廢物4.9萬噸。
重慶市共建有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設施45個,總經營規模119.08萬噸/年,基本滿足全市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集中利用處置需求。包括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設施26個,經營能力101萬噸/年;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6個,處置能力15.29萬噸/年,其中焚燒和填埋集中處置能力6.69萬噸/年,水泥窯協同處置設施8.6萬噸/年;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13個,處置能力2.79萬噸/年。
重慶市危廢管理主要存在問題是利用處置能力與需求的匹配性有待提高。一是含銅廢物、廢印刷電路板等有價危險廢物利用能力過剩。二是焚燒和填埋等最終集中處置能力保障不足,現有水泥窯協同處置設施處置危險廢物類別受限,且受水泥生產影響,集中處置能力有缺口。三是小微企業危險廢物、非工業源危險廢物以及生活垃圾分類后的有害垃圾逐步納入監管后,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缺口進一步加大。四是新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發布后新增的危險廢物、大宗危險廢物以及含汞危險廢物等尚未找到穩定資源化利用處置途徑。同時重慶市危廢收運體系、經營單位管理水平等均有提高改善空間。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預測,到2022年,全市危險廢物產生量將達91.06萬噸,較2017年增長50.51%。預測到2022年,重慶市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需求為57.49萬噸(不含綜合利用),其中集中處置能力缺口45.79萬噸(含垃圾焚燒飛灰處置能力缺口16.94萬噸)。
近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印發《重慶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布局規劃(2018-2022年)》,其中提出,2020年實現全市危險廢物處置需求與能力基本匹配;2022年年底前,培育一批具有全國示范作用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優質企業。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