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4 11:40
來源:生態環境部
從新目標新任務看。報告在進一步明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基礎上,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列為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要求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從新舉措新要求看。報告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4個方面作出了部署,力度更大、措施更嚴、要求更高。
這些重大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和深謀遠慮,充分展示了黨中央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們要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密結合起來,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密結合起來,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研究提出務實有效的工作思路、辦法舉措,推動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轉化為本部門本單位工作任務,落實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二)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全面、準確地認識形勢,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各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轉換、疊加,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從經濟發展態勢看。過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特別是去年受奧密克戎病毒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外溢效應等超預期因素的影響,市場主體生產經營困難,經濟社會活動整體減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當前,黨中央因時因勢及時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經濟社會活動和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今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快速回升。在經濟復蘇過程中,一些地方為追求經濟增速,可能盲目上馬“兩高一低”項目;一些企業為追求利潤,可能鋌而走險,違規生產、違法排污。這些都必將帶來污染物排放增加,環境風險增大,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將持續加大。
從氣候條件看。歷史地看,每3—7年,我國氣候就會發生一次較大調整,也就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切換。2020—2022年整體受拉尼娜現象影響,有利于北方冷空氣南下,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總體有利。特別是2021年7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下降,形成強拉尼娜現象。但是,今年第一季度,赤道海水溫度快速回升,將從拉尼娜狀態轉為中性狀態。預計2023年秋冬季為厄爾尼諾影響,2023—2025年可能處于不利的氣候形勢場,易形成靜穩天氣,不利于污染擴散,將對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帶來不小壓力。
從工作基礎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基礎性、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一是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壓力依然較大。我國還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發展任重道遠,統籌發展與保護的難度不斷加大。二是生態環境改善基礎還不穩固??諝赓|量總體受氣象條件影響大,2022年夏秋季臭氧污染凸顯,部分區域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渤海入海河流總氮濃度持續反彈,黑臭水體從根本上消除難度較大,藍藻水華、水生態失衡問題依然存在,部分地區土壤污染持續累積,嚴重生態破壞問題屢有發生,農村生活污水無序排放依然突出,農業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突發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仍未根本改變。噪聲、油煙、惡臭等成為影響群眾獲得感的突出環境問題。三是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生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還不健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仍是突出短板。面源治理的科技支撐與需求還不適應,做到精準、科學防控還有差距?;鶎由鷳B環境部門發現問題、監管執法和應急能力嚴重不足,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與日益繁重的監管任務要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處于新的動蕩變革期,烏克蘭危機延宕發酵,全球糧食、能源安全問題突出,產業鏈供應鏈遭遇嚴重沖擊,逆全球化思潮泛濫。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全球環境治理挑戰進一步加大。國際上環境問題政治化趨勢不斷增強,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公約談判斗爭激烈,對我承擔生態環境國際責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我進一步提升履約質量和能力的壓力越來越大,應對生態環境領域國際博弈任務艱巨。
綜合以上方面分析,2023年以及未來幾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面臨更大壓力,部分領域存在較大風險,包括“十四五”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難以完成的風險,部分區域污染物排放嚴重反彈、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的風險,發生突發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風險,氣候變化帶來的局部性突發性生態環境風險等。面對當前形勢,首先,我們要更好統籌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力求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在全力支持服務好經濟企穩回升及平穩運行、做好環評要素服務保障的同時,守牢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即依法依規的底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底線。把好“三線一單”、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等入門關以及排污許可關,監督執法關,督察問責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其次,我們必須不斷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不斷提高對風險的洞察力、預見力,努力練就總書記提出的“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能力。要經常研判生態環境領域潛在風險,對本部門本單位各類隱患風險要做到心中有數,準確畫像,提前制定針對性措施,既防范“黑天鵝”事件,也防范“灰犀?!笔录?,及時將各類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切實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