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4 11:40
來源:生態環境部
全力防范與化解生態環境領域風險隱患。圍繞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全面排查生態環境領域各類風險隱患,分類制定應對措施。我部還直接調度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43起,有效應對貴州省盤州市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洗油泄漏次生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等。與應急管理部建立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機制。推進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和廢棄危險化學品等危險廢物風險集中治理。完成全國1萬余座尾礦庫環境風險排查。積極推進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
有力保障核與輻射安全。落實黨中央關于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的重要要求,充分發揮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完成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三年行動。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力量,增加一線監管人員編制。強化核安全文化建設,成立中國核安全與環境文化促進會。妥善處理臺山核電廠燃料棒破損問題。頒發6臺核電機組建造許可證、2臺核電機組運行許可證。全國55臺運行核電機組、17座在役民用研究堆、19座民用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運行,在建核電機組和研究堆建造質量整體受控,未發生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INES)2級及以上的核事件和事故。批準核電廢物近地表集中處置場運行,持續推動電子輻照加速器專項監督檢查,組織完成國內首批乏燃料公海鐵聯運,完成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等電磁輻射項目環評審批。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圓滿完成《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第七次締約方大會履約任務。
(二)強化系統觀念,統籌推進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
持續推進藍天保衛戰。印發實施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新增25個城市納入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支持范圍。累計完成2.1億噸粗鋼產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4.6萬余個揮發性有機物(VOCs)突出問題整改。加大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力度,全面加強柴油車環保達標監管,連續五年開展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督促6家車企實施環保召回。嚴格秸稈禁燒管控。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納入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的企業達到35.5萬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開展10輪次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指導地方精準發現并解決各類環境問題3.2萬余個。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配額管理。印發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持續推進碧水保衛戰。印發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國辦印發《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轉發《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動方案》,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全國累計排查24.5萬公里河湖岸線,查出入河排污口16.6萬余個,31%完成整治;長江、渤海排污口溯源任務完成9成以上,推動解決2萬多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完成黃河中上游及汾河流域6省30地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工作,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監測。加強長江流域磷污染綜合治理,印發《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實施長江經濟帶和沿黃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推動1900余家工業園區建成2100余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解決了400余個污水管網不完善、違法排污等問題。啟動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評價,持續推進“清廢行動”。鞏固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成果,推進縣城及縣級市黑臭水體整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全國累計劃定19633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推動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實施入海河流水質改善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動。推進美麗海灣建設,“一灣一策”精準落實1682項重點任務措施,開展重點海灣專項清漂行動,強化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發布首批26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持續推進凈土保衛戰。開展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指導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級行政區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整治。實施124個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部署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回頭看”,累計將1744個地塊納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持續推進13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21個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全國新增完成1.6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600多個畜禽養殖大縣完成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在26個地區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與治理監督指導試點,將15個城市納入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900余個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完成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1%左右。在1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和8個特殊地區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印發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將14種類新污染物納入重點管控清單。白河硫鐵礦污染治理和“錳三角”地區錳污染綜合整治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不斷加大生態保護監管力度。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出臺《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印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工作方案,完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年度人類活動變化監測。組織開展“綠盾2022”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出臺《關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的指導意見》。印發《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技術指南(試行)》,完成10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成效監督評估。授牌命名106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8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和51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授牌表彰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和“2020—2021綠色年度人物”。
認真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制定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運行,截至2022年年底,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億噸、成交額104.75億元。聯合有關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編制2015—2020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組織23 個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發布第四批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會議取得于我有利成果。
(三)深化改革創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