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1-12 09:0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李曉佳
隨著強制垃圾分類在全國范圍內的陸續推廣,環衛市場也在近幾年受到了高度關注,實現了高速發展。垃圾分類大國策下,環衛行業將面臨怎樣的發展?在2019(第二屆)環衛一體化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分析了垃圾分類將帶來了產業機遇,以及環衛行業的升級與轉型。
劉建國
以下內容根據劉建國現場發言整理:
伴隨著環衛服務市場需求的不斷釋放,以及更多企業的加速涌入和布局,環衛市場化趨勢越來越突出。環衛行業逐步出現了將清掃、保潔、中轉、收運、處理進行一體化打包的項目。而相對以往單項目模式,這種一體化的項目模式更受市場和政府的青睞。
劉建國指出,無論是從處理鏈條上看,還是從處理對象、市場區域來講,環衛一體化都將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一體化也推動了環衛行業的升級和轉型。
垃圾處理能力和結構在不斷升級
中國垃圾處理能力一直在持續上升。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即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垃圾處理事業真正實現了從無到有,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垃圾收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垃圾的無害化處理量開始逐年上升。
進入21世紀,特別是近十年以來,隨著我國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垃圾處理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這一階段,我國垃圾處理經歷了由差到好,由好到優的過程。
2016年—2018年,三年間,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了96.6%、97.1%、98.2%。
這些都是環衛人多年努力取得的結果,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十分不容易的。劉建國認為,這些數據,給了環衛人很大的信心,也是接下來進一步工作的基礎。
在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我國垃圾處理結構也在持續優化。本世紀初,我國還有一半的垃圾沒有經過規范化處理,即使是規范處理,也基本上是“填埋處理”一統天下。
但近十年以來,我國垃圾處理技術不斷趨向多元化、現代化。其中,垃圾焚燒的比例迅速提升。不規范處理占比逐年減少,到了2017年、2018年左右,不規范的垃圾處理基本上已經消失。到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占比已經達到45.1%。
劉建國強調,2020年,垃圾焚燒的占比將超過50%,東部城市將超過60%。
中國垃圾處理技術格局演變
雖然我國垃圾處理在能力和結構上都在不斷升級,尤其是垃圾焚燒異軍突起,但目前依然面臨很大的困境。
如一直以來,“鄰避效應”都是困擾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難點之一,且愈演愈烈。如北京、廣州、仙桃、西安、上海等地,都曾遭遇過類似的鄰避問題。劉建國指出,鄰避問題已經成為垃圾處理行業不得不正視的難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運營管理的水平還要不斷地提高,社會的法制化水平也要不斷提高,做好鄰避問題的應對。
行業的不斷升級,才能化解已有的矛盾和困難
盡管我國環衛設施的運營已經越來越好,很多設施的運營管理水平,甚至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但相關投訴卻依然居高不下。劉建國認為,這就要求行業的不斷升級。
首先是理念的升級。
需要從政府大包大攬的管理到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轉變。
劉建國指出,過去環衛垃圾處理多是政府大包大攬,以市場化為主要手段,以無害化為主要目標,行業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垃圾處理模式。但隨著市場的發展,這種模式的潛力已經挖掘殆盡,新形勢下需要尋求新突破,亟需新理念引領形成新模式。
目前,已經從政府大包大攬走向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垃圾治理的多元化模式,充分促進政府、居民、企業、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方自我及相互管理、服務、教育、監督,形成垃圾分類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劉建國強調,過去政府唱獨角戲,現在居民、企業、社會組織等都參與進來,在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中都有各自的角色和定位。這樣,垃圾分類處理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才能真正走出老模式的泥沼,探索出新的路徑。
其次是路徑升級。
從末端設施效能提升達標排放到全鏈條優化全過程管控的升級。
過去談到垃圾處理的升級,往往強調的是末端處理設施。劉建國指出,片面強調末端處理設施先進性,忽略垃圾處理是一個完整的鏈條,會造成污染物在不同處理環節、環境介質、存在形態之間循環往復式地遷移與轉化,污染減排變成了污染轉移、延伸與擴散,環境質量難以根本改善。
垃圾分類本質上就是垃圾處理路徑的升級。如果前端垃圾沒有變化,再好的技術也不能全方位的解決所有的環境問題。如果收集的垃圾,成分依然沒有變化,再好的技術都不能很好的解決大量滲濾液處理難的問題。
要做到路徑的升級,需要政府協調、部門協作、行業協同,從而實行全生命周期無縫管理,開展全鏈條優化設計,構建從清潔生產、源頭減量,到產品循環使用、物質再生利用、產業生態鏈接,再到能量回收利用和少量殘渣安全處置的處理系統。
第三,垃圾處理系統的升級。
劉建國強調,垃圾處理系統的升級,一個重要的原理就是物質和能量的守恒。如果不符合物質守恒、能量守恒原理,任何技術都只能是偽技術。
在傳統的垃圾處理系統中,由于建設投資和運行成本相對較低,對垃圾的適應性相對較強,衛生填埋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也在快速增長,垃圾產生量也不斷增長,稀缺的土地資源已經不堪重負,焚燒發電行業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最大限度的減量節約了土地資源。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