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1-06 09:1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劉影
當前,垃圾分類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分類攻堅戰正打得如火如荼。11月4日,在“2019(第二屆)環衛一體化高峰論壇”上,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海濱以“垃圾分類:企業的定位與任務探究”為主題,針對垃圾分類體系架構、企業定位與任務等問題進行了深度解析和分享。
陳海濱
垃圾分類為什么會成為社會熱點議題
2015年9月,國務院下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由此,垃圾分類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重要的一項任務。
陳海濱介紹,國家垃圾管理與處理的發展態勢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城鄉統籌管理,從重視城市/城區垃圾處理轉為重視農村垃圾處理,這不僅僅針對垃圾管理,宏觀層面上是針對國民經濟;第二,區域統籌,從按行政區劃進行垃圾管理與處理轉向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主要設施共建共享;第三,環衛一體化,從注重末端處理設施建設轉為注重收集、運輸與處理全過程處理及全體系建設;第四,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與大中城市垃圾處理從全量填埋/填埋為主過度為焚燒為主/綜合處理。陳海濱表示,長期以來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國家的垃圾處理仍是以填埋為主,占比約70%。近幾年,發達地區與大中城市的垃圾焚燒廠越來越多,原因在于焚燒廠的減容效果明顯,無害化效果好;第五,管理與處理對象從傳統生活垃圾擴展到以大件垃圾、餐飲垃圾、園林垃圾、裝修垃圾等為代表的“新興垃圾”;第六,垃圾管理與處理已從混合收運處理轉為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在上述若干變化態勢中,環衛企業都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主體
陳海濱介紹,2000年,原國家建設部確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桂林、廈門八個城市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我國城市垃圾分類收集正式拉開序幕,該事件也成為我國垃圾分類的起步標桿。
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成為我國垃圾分類發展的新標桿,由此,垃圾分類進入高數發展的新時代。
早在2016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研究“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165項重大工程項目進展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等工作。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陳海濱介紹,在對 (SCIE) 數據庫的高級檢索中——主題為垃圾源頭分類的文獻截至2019年3月12日共有4158篇,垃圾源頭分類的研究逐年遞增,2017年達到一個峰值。
推行垃圾分類的問題/困難及成因
陳海濱介紹,推行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行為主體、分類方式、配套設施、管理措施、技術支持、操作細節、認識等方面。
行為主體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居民分類知識缺乏,認識不足;知行不統一,參與行為不足;政府垃圾管理目標或目的不明以及管理體制不健全,資金投入不足,宣傳教育不足或不當。
細節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投放/收集容器的位置(是否便利),投放/收集容器的數量、尺寸(容積,組分比例),投放/收集容器的結構(蓋的開啟方式)以及投放/收集容器的標示(是否清晰)。
陳海濱表示,垃圾分類在推行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存在諸多問題,根本原因在于存在認識誤區。誤區一為強調資源化,認為垃圾分類有賺頭,不需投入;誤區二為認為好事一定能辦成,公眾一定支持;誤區三為認為垃圾分類簡便易行。事實上,垃圾分類存在主體復雜性和容體復雜性;誤區四為認為垃圾分類無技術含量,因此忽略配套設施設備、忽略細節,不考慮可操作性;誤區五為認為市場化可以解決垃圾分類的一切問題。
垃圾是否為放錯位置的資源?陳海濱認為,生活垃圾具有雙重屬性,其基本/主要屬性為污染源,次要/隱性屬性為在一定程度和條件下的可再生資源。簡單片面地強調垃圾的資源性會將政府及公眾帶入誤區。
陳海濱認為,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將不同性狀、組分的生活垃圾分門別類地投放、收集、運輸直至處理處置,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垃圾收運環節二次污染問題并有效控制末端處理(填埋、焚燒等)過程出現的污染問題;減少垃圾處理總量、降低處理難度;提高垃圾中可回收物的純度和數量。
從更高層次看,推進垃圾分類的過程是開展全民環境教育、培育環境意識/環境文化及紀律性/執行力的過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之一。
陳海濱表示,安全、環保、衛生是我們做一切事務的一般要求,垃圾分類也是如此。其中,安全環保及衛生是根本要求,是垃圾分類收集的前提條件;經濟可行性和技術可行性是加速推廣垃圾分類收集的保證條件;而可操作性則是垃圾分類實施成敗的關鍵。
陳海濱表示,選擇合理可行的分類方式,便于公眾投放和臨時儲存,獲得較廣泛的認同與配合,才具備實施分類收集的基礎條件。
正如前文介紹,垃圾分類兼有主體復雜性和容體復雜性。主體復雜性指分類收集涉及到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所有人員,其對分類收集認知的個體差異又很大,從而增大了爭取廣泛認同和協作的難度。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