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06 10:25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合理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在不破壞自然環境和確保地質、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引導工業、城鎮建設優先開發低丘緩坡地及鹽堿地、裸地等未利用地和廢棄地,減少建設占用耕地,盡量不占耕地,確需占用耕地的要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制度。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地上地下空間。依據海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科學合理確定圍填海規模。
全面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用地準入標準,創新節地模式,推廣節地技術。嚴控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區和開發區無序擴張。有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推進建設用地多功能開發、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利用,促進空置樓宇、廠房等存量資源再利用。嚴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探索建立收儲制度,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加強土地利用監測監管,實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目標考核。“十三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20%。
控制國土開發強度。根據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國土開發強度及在國土開發格局中的定位,合理配置建設用地指標,實行國土開發強度差別化調控。進一步優化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空間開發結構,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新增建設用地供給,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支持長江中游地區、成渝地區等重點開發區域加快產業發展與人口集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適當提高國土開發強度,穩定建設用地供給。限制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開發強度,鼓勵整治修復農業和生態空間。到2030年,國土開發強度控制在4.62%以內。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到2030年城鎮與農村建設用地面積之比調整為3.9∶6.1左右。
第三節 強化水資源綜合配置
嚴格控制流域和區域用水總量。統籌各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與合理用水需求,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科學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
加強水資源保障能力建設。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統一調配本地與外地、地表與地下水資源。合理安排改造現有水源地,科學規劃新建和調整水源地,蓄引提調結合、大中小微并舉,建立健全流域與區域相結合、城市與農村相統籌、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相協調的水資源供應體系。
促進水資源節約利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節約用水的體制機制,穩步推進水價改革,強化用水定額管理,加快制定高耗水工業和服務業用水定額國家標準。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依據,嚴格控制水資源短缺和生態脆弱地區的城市規模擴張。對水資源短缺地區實行更嚴格的產業準入、取用水定額控制。加快農業、工業、城鎮節水改造,開展節水綜合改造示范。加快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工程。轉變農業用水方式,全面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到2030年,全國節水灌溉面積占農田灌溉面積的85%以上,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
第四節 構建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加強能源礦產勘查。按照深化東(中)部、發展西部、加快海域、開辟新區、拓展海外的思路,加強渤海灣、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東海等重點盆地油氣勘查,獲取規模儲量;加大銀額、羌塘等含油氣盆地及中上揚子地區勘查力度,實現油氣資源戰略接替。以優質動力煤和煉焦煤為重點,加快神東、陜北、晉北等國家大型煤炭基地資源勘查進程。加強鈾礦資源調查和潛力評價,加快探明一批新的礦產地。實施油頁巖和油砂資源調查與潛力評價,積極推進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查,在我國海域和陸域具備成藏條件的地區,探索開展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開展全國地熱資源遠景調查評價。
提高能源開發利用水平。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優化能源結構,以開源、節流、減排為重點,確保能源安全供應。重點建設山西、鄂爾多斯盆地、內蒙古東部地區、西南地區、新疆五大重點綜合能源基地和東部沿海核電帶,構建“五基一帶”能源開發利用格局。加強深海油氣資源開發,加快常規天然氣增儲上產,推進油頁巖、頁巖氣、天然氣水合物、油砂綜合利用技術研發與推廣。加強煤層氣和煤炭資源綜合開發,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切實提高煤炭加工轉化水平,強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有序穩妥開發水電,安全發展核電,高效發展風電,擴大利用太陽能,有序開發生物質能。實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工程,因地制宜推進新型太陽能光伏和光熱發電、生物質氣化、生物燃料、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
完善高效快捷的電力與煤炭輸送骨干網絡。強化智能電網與分布式能源系統的統籌建設,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特別是非電用煤比重。堅持輸煤輸電并舉,逐步提高輸電比重,擴大北煤南運和西電東送規模。結合大型能源基地布局,穩步建設西南能源基地向華東、華中地區和廣東省輸電通道,鄂爾多斯盆地、山西、錫林郭勒盟能源基地向華北、華中、華東地區輸電通道。加快區域和省際超高壓主網架建設,加快實施城鄉配電網建設和改造工程,提高綜合供電能力和可靠性。優化煤炭跨區流向,重點建設內蒙古西部地區至華中地區的北煤南運戰略通道;建設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西部地區至唐山地區港口、山西中南部至山東沿海港口等西煤東運新通道;結合蘭新鐵路擴能改造和蘭渝鐵路建設,完善疆煤外運通道。
第五節 提升非能源重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加強重要礦產資源勘查。積極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以鐵、銅、鋁、鉛、鋅、金、鉀鹽等礦種為重點,兼顧稀有、稀散、稀土金屬和重要非金屬礦產,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地質找礦新機制,促進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加強重點成礦區帶勘查,摸清海洋礦產資源家底,建設一批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接續基地,塑造資源安全與礦業發展新格局。積極參與國外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到2030年,重要礦產資源探明儲量保持穩定增長。
強化礦產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提高鐵、銅、鋁土礦等重要金屬礦產持續供應能力,開發石墨等新型非金屬礦物材料。積極開發利用戰略性新興礦產,加強重要優勢礦產保護,對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實行開采總量控制。健全戰略儲備與商業儲備相互結合、礦產品儲備與礦產地儲備互為補充的重要礦產儲備體系。到2030年,重要礦產國內保障程度有所提高。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