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06 10:25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第一節 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
以加快推進區域合作為重點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依托國土開發軸帶,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鼓勵和支持開發集聚區在國土開發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體系構建等重點領域開展合作,促進產業承接轉移,實現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全面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
充分發揮國土開發軸帶的集聚和連通作用,加快構建綜合運輸通道,促進國土開發軸帶沿線地區要素流動與產業協作,推進形成沿重點開發軸帶的城鎮、產業密集帶。依托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引導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鼓勵中西部地區運用企業協作、園區共建等形式,不斷創新與東部地區進行全方位合作的途徑與模式。
支持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等開發集聚區加快一體化進程,加強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構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和資源要素市場體系,消除市場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
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加強跨區域和全流域的協調協作。完善對口支援制度和措施,通過發展飛地經濟、共建園區等合作平臺,建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互助機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等區際利益平衡機制。
發揮重點地區的引領帶動作用。推進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各類重點功能平臺建設,促進各類功能區有序發展。鼓勵東部沿海地區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全面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加快推進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強陸海統籌,著力培育一批新的海洋經濟增長極,推動形成我國北部、東部、南部三個海洋經濟圈。在中西部地區,培育長江中游、成渝等經濟基礎良好、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鼓勵改革試驗區創新發展,加快開發開放步伐,積累創新實踐經驗,為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供經驗示范。
第二節 支持特殊地區加快發展
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跨越式發展。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強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高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加快完善有利于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的長效機制。集中力量扶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大力推動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陜甘寧、大別山、左右江、川陜等重點貧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積極支持沂蒙、湘鄂贛、太行、海陸豐等欠發達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強化基礎、改善環境,創新機制、激發活力,建設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展紅色文化產業、旅游業等特色產業。大力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東西部協作、跨省區對口支援和對口幫扶工作。推進新疆優勢資源開發,加強農業、水利、交通等基礎能力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推進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農業基礎地位,高水平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推進廣西沿海沿江率先發展,發展特色產業,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推進內蒙古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發展現代農牧業,構建多元化現代產業體系;推進西藏和青海等四省藏區加快發展,促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推進邊境城市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建設,支持新疆建成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西藏建成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云南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廣西建成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支持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建成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區域合作的中心樞紐;加快建設面向東北亞的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方式,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全面實施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貧困村信息化等民生工程,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支持資源枯竭地區等困難地區轉型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促進資源型地區轉型創新,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新格局。堅持分類指導、差異發展,構建有利于困難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推進資源型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著力解決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加強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加大地質找礦力度,挖掘資源潛力。進一步加大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轉移支付力度,統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老工業區、獨立工礦區、采煤沉陷區改造轉型。支持產業衰退的老工業城市加快轉型,健全過剩產能行業集中地區過剩產能退出機制。加大生態嚴重退化地區修復治理力度,有序推進生態移民。加快推進國有林場和林區改革。
第三節 提高開放合作水平
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統籌各類合作機制和平臺,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沿海沿邊內陸開放優勢互補,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相關領域產品、技術、標準、服務出口。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
加快建設面向國際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開發開放基地,發展建設面向國際區域合作的陸路邊境口岸城鎮。以新疆喀什、霍爾果斯等經濟開發區,廣西東興、云南勐臘、云南瑞麗、內蒙古滿洲里、內蒙古二連浩特、黑龍江綏芬河等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以及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等地區為重點,大力發展外向型優勢產業,建設能源資源進口加工基地,發展國際商貿物流園區和集散中心,推進國際運輸通道建設,加快建設沿邊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跨境旅游合作區,將沿邊地區發展成為興邊睦鄰、合作共贏、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區域。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