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6-06 10:5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葉馨
王久良的紀錄片《垃圾圍城》,曾為北京繪制了一張觸目驚心的垃圾包圍圖。但垃圾問題并非哪個國家、哪座城市的“專利”。早在1987年,美國的“垃圾船”就已經臭名遠揚,并暴露了紐約嚴重的“垃圾圍城”問題。如今,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等復雜因素,從美洲到歐洲再到亞非國家,甚至在泱泱大洋之上,垃圾都在不斷地“攻城掠地”……
黎巴嫩,垃圾危機演變為“國家災難”
黎巴嫩垃圾危機持續多日,垃圾袋堆滿貝魯特街道
隨處可見堆積在路旁的垃圾,在夏季高溫下散發出陣陣惡臭,蒼蠅、蚊蟲滿天飛。一些民眾焚燒垃圾,滾滾濃煙和難聞的氣味使人感到窒息……
這是2015年7月出現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街頭的一幕幕。黎巴嫩總理薩拉姆痛心疾首地表示,黎巴嫩發生的垃圾危機是一場“國家災難”。
那些日子里,不少黎巴嫩民眾走上街頭舉行示威游行,切斷公路,燃燒輪胎,抗議政府解決垃圾問題不力,導致垃圾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許多黎巴嫩人認為,這場垃圾危機不僅危害國民健康,而且有損于黎巴嫩的國際形象和聲譽,直接影響黎巴嫩的旅游業。他們呼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盡快清除堆積在貝魯特等地的垃圾。
據悉,黎巴嫩1997年在貝魯特南部開設了一個垃圾臨時填埋場,原計劃只用數年,結果用了18年,到2015年運營已是不堪重負。當地居民忍無可忍,早些時候就開始封鎖前往垃圾填埋場的道路,迫使當局關閉填埋區。黎巴嫩有關部門在民眾壓力下,于2015年7月17日關閉了這個垃圾填埋場,負責運輸、填埋垃圾的公司因合約期滿也從當月中旬起停止收集貝魯特等地的垃圾,導致大量垃圾堆積。這場垃圾危機還由貝魯特蔓延至其他城市,民眾甚至被迫焚燒垃圾,或是將其丟棄至山谷、河流或者近海區域,引發了當地居民有關健康危害的擔憂。
意大利那不勒斯:垃圾危機曠日持久
早已爆滿的垃圾桶四周堆滿垃圾,居民樓前的鐵柵欄上掛著各色垃圾袋,商店門口堆起了一人多高的空紙盒,一些沿街角落成了臨時垃圾堆,易拉罐、啤酒瓶躺在路中央,廢紙隨風飄,絕大部分商店關門謝客……
2007年,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亞大區首府那不勒斯爆發“垃圾危機”。有些學校更因為老鼠橫行而停課,旅館客房入住率明顯下降。這引發了市民的強烈不滿,示威活動愈演愈烈,甚至有人憤而放火,開始焚燒垃圾。暴力沖突造成數十人受傷。
垃圾問題是困擾意大利多年的痼疾。意政府先前新建垃圾場的提議遭到過當地民眾的強烈抗議。政府后又計劃選擇在距離泰爾齊尼奧市區800米的維蘇威國家公園(維蘇威國家公園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野生動植物聞名,園區內的維蘇威火山距那不勒斯20公里)新建一座歐洲最大的垃圾處理場。由于遭到擬建垃圾填埋場附近居民的反對,一直沒有很好地落實。因反對修建大型垃圾填埋場,坎帕尼亞大區的泰爾齊尼奧和波斯克瑞亞雷兩座小城抗議活動不斷,當地和周圍城市的垃圾處理工作陷入癱瘓狀態。到2010年10月下旬,再次引發了數天的警民沖突,并引起了歐盟的高度關注。
有人將那不勒斯垃圾問題無法根治的重要原因歸咎于黑手黨,因為他們把垃圾看得“像黃金一樣值錢”,并用威脅、利誘等手段,非法承包或控制了那不勒斯至少一半的垃圾運輸和處理業務,還將回收廢品簡單清理后偷偷運往非洲和亞洲銷售,從中謀取巨額暴利。
西班牙、法國、英國:多重危機導致垃圾滯收
西班牙垃圾危機
2013年11月5日,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環衛工人開始無限期罷工,抗議即將到來的裁員浪潮。馬德里街道的清掃和公園維護工作均陷入停滯狀態,一些抗議者故意把垃圾桶內的垃圾倒在街頭。盡管馬德里出動警力將阻礙交通的垃圾桶搬走,但滿街不斷增長的垃圾讓西班牙首都深陷“垃圾圍城”的困境。
無獨有偶。2009年10至11月,法國馬賽的環衛工人掀起了為期兩周的罷工運動,數千噸垃圾堆積在街道無人清理。當地政府表示,街頭垃圾數量每天增加1600噸,這些垃圾對市民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
2011年 1月,因為大雪、假期和罷工等原因,英國多地也積壓了大量遍布城鎮街道的垃圾袋。例如在貝德福德郡,垃圾收集工作停滯了約1個月;愛丁堡的一些垃圾箱則有5個星期沒有得到清理。英國環境健康特許協會警告說,老鼠、狐貍和貓可能會撕破積壓的垃圾袋,以尋找食物,人們的健康也將因此面臨很大的威脅。而在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廢塑料廢金屬的回收價格一路暴跌,英國大批可回收垃圾無人購買,導致這些垃圾堆積如山。
菲律賓:馬尼拉垃圾山坍塌釀悲劇
為應對國內的垃圾危機,一些歐美國家想到了垃圾外銷。于是,每年都有大量垃圾通過“合法”或偷運手段運到亞、非的一些國家。例如,尼日利亞“消化”了意大利傾銷的大量垃圾,印度尼西亞“進口”了來自歐美的大量垃圾……其中也包括中國。堆積成山的垃圾,在受到垃圾“侵略”的國家中釀成了多幕慘劇,尤以菲律賓的“帕亞塔斯事件”為最。
帕亞塔斯,是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最大的垃圾堆放點,占地約22公頃,常年堆放有300萬立方米的垃圾,奎松市及其他一些城市的垃圾都堆放于此,由于清理不及時,垃圾山經常堆至數十米。垃圾山常年揮發而產生一氧化碳和甲烷等有毒氣體,由于垃圾山經常自燃,當地人稱其為“冒煙的山”。雖然“臭”名遠揚,當地人卻不無諷刺地給垃圾場取了一個雅名——“希望之地”。因為在菲律賓的7000多萬人口中,首都馬尼拉就有1300多萬人,很多農村的“新移民”懷著致富夢來到馬尼拉,由于住房困難,便在城市四周搭起簡易棚屋。帕亞塔斯垃圾場附近,就是有著8萬多人口的貧民窟。
2000年7月,一場暴雨導致近20米高的垃圾山倒塌,轉瞬之間將周圍100多間木制貧民棚屋淹沒。垃圾堆倒塌時壓毀了電線桿,導致電線走火,引燃垃圾,進而造成大火蔓延。事故共造成124人死亡,100多人下落不明,并使500多戶貧民無家可歸。
菲律賓很少使用垃圾焚化爐,據說采用填埋方式,既能減少空氣污染,又能節省處理費用,可謂“一舉兩得”。為節省運輸費用,垃圾填埋區大多在市區附近,帕亞塔斯垃圾場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發展中國家日益覺醒。歐美傾銷垃圾的做法,已經引起了亞非國家的警惕。
美國紐約:1987年,“垃圾船”臭名遠揚
美國一攝影師層拍攝"垃圾埋人"照片,以此凸顯美國人大量制造垃圾的現象。
1987年春夏之交,美國紐約一艘名為“莫布羅”號的駁船,滿載著臟水四溢并散發惡臭的垃圾在海上漂泊,尋找可以“卸貨”的地方。這艘船在海上行駛了56天(一說為65天),途經了美國的8個州和3個國家,最終還是沒能找到一個能廉價傾倒2900噸垃圾的地方。最后它又駛回紐約,在布魯克林把這批垃圾燒掉了。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考古學家比爾·雷斯杰,創立了“美國垃圾史”。據他研究,垃圾危機始于垃圾船的出現。當年,“垃圾船”從一個港口行駛到另一個港口,卻無一例外地遭到拒絕,成了“過街老鼠”。
1989年11月,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面報道曾經震聾發聵地寫道:“垃圾堆到了家門口,我們正在被活埋……”令人深感切膚之痛。美國“垃圾圍城”問題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上,紐約曾是美國市容最不整潔的城市之一。上世紀80年代,由于人們到處倒垃圾,紐約在街道拐彎處設置了6萬多個笨重的鐵絲網。紐約市公共衛生局還成立過一支環境衛生警察隊伍,他們在各區晝夜巡邏,遇到亂扔果皮紙屑者,除當場訓斥外,還課以50~250美元的罰款。但紐約街頭依然到處是堆積如山的垃圾,有的飯店不得不將裝滿垃圾的垃圾袋放在屋頂平臺上。為扭轉垃圾圍城的局面,負責垃圾清除和處理的紐約市公共衛生局做了不懈的努力。
“第八大陸”,臭名昭著的海上垃圾島
今天,如果克里斯托夫·哥倫布帶著3條快帆船從西班牙帕洛斯出發,穿越大西洋,穿過巴拿馬運河……尋找最初的目的地印度,他將無法順利抵達。因為,在半路上會遇到一個新大陸——“太平洋垃圾大板塊”。這是法國《國際信使》周刊一篇文章的開篇描述。
從廢棄漁網到塑料袋、廢棄水瓶、香煙過濾嘴……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塊”位于夏威夷海岸與北美洲海岸之間,由數百萬噸被海水沖積于此的垃圾組成。數年來,北太平洋亞熱帶渦流將來自海岸或船隊的塑料垃圾聚集于此——它相當于2個美國的德克薩斯州,約有4個日本大小。據美國西海岸環保組織阿爾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會計算,到2030年,這一板塊的面積還可能增加數倍。
專家們警告,“垃圾板塊”給海洋生物造成的損害將無法彌補。在這一水域的主要部分,垃圾的厚度可達30米。這片水域中的塑料垃圾與浮游生物的比例已為6比1,這令人擔憂:因為這些垃圾大多不能生物降解,隨著時間推移,它們只能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塊,并在魚類和海鳥的胃里越積越多……而拖網清除這些垃圾將會耗資巨大。
有報告稱,傾入海洋的垃圾數量已經達到了警戒位置,它將嚴重破壞海洋環境、傷害野生動物,并危害人類健康。將垃圾傾入海洋,絕非破解“垃圾圍城”的明智之舉。
“垃圾圍城”怎么破? 盤點國外垃圾處理經驗
垃圾圍城,嚴重威脅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何處理垃圾?“一埋了之”和“垃圾外銷”注定難以為繼。一些國家的破解之道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韓國:“按量付費”替垃圾“瘦身”
為破解“垃圾圍城”危機,韓國政府在1986年出臺了《廢棄物管理法》,并于2012年對該法做出了“按量付費”的調整。
韓國將城市生活垃圾分為4類不同的種類,并使用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回收,不遵守制度者被處以最高100萬韓元的罰款,該條例的頒布很大程度地促進了市民的自覺性。
2010年,韓國的一些地方開始對食物垃圾按量收費。收費則主要采用3種方式,第一是射頻識別卡(RFID),居民用卡打開特制垃圾桶,將垃圾扔進去。系統會自動稱重,然后記錄在用戶的賬戶里。用戶需要每月繳費;第二是付費的垃圾袋;第三是條形碼管理系統,居民可以直接將食品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并購買垃圾桶上的條形碼貼紙。不少家庭主婦為節省垃圾處理費,會先把垃圾中的水漏干再放入袋中。成本因素也刺激了韓國人為垃圾“減肥”的積極性。
日本:從源頭控制垃圾生成量
日本從源頭控制垃圾的生成量,法律約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確保社會物質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關于恰當處理廢棄物的《廢棄物處理及清掃法》,以及《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容器包裝再生利用法》《家電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汽車再生利用法》等。
在法律約束下,日本國民均按照有關規定,進行“3R”實踐,即減少(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這從源頭上有效減少了垃圾的生成量。它敦促日本國民盡可能不買和使用容易產生大量垃圾的物品,盡可能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不輕易拋棄,并盡可能使物品再生利用。
同時,日本實行定時、分類投放垃圾的制度,有效控制了二次污染。廢舊家具、自行車等,會被送入“粗大垃圾破碎設施”,陶瓷、碎玻璃等不可燃垃圾,會被送到“不可燃垃圾處理中心”。之后,工人首先要將其中的鐵、鋁等可再利用資源挑選出來,再將剩余的垃圾進行焚燒或填埋。
法國:垃圾回收“兩大法寶”
化解垃圾危機,法國有“兩大法寶”:垃圾回收和低污染處理。
垃圾分類已成為法國人的日常習慣,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每家超市都有電池回收處。法國還通過政府干預推動垃圾回收新技術的開發。
對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則采取低污染處理。例如,位于巴黎郊區伊夫里的垃圾焚燒中心,每年可處理73萬噸垃圾,但它的過人之處還在于它降低污染和變廢為寶的“本領”。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為附近家庭供暖,并轉換成了電力,在保證焚燒中心用電“自給自足”的前提下,可將多余電力賣給法國電力公司。焚燒后的廢鐵和爐渣,則被運到回收中心廢物利用。
位于巴黎西南的依賽納垃圾處理中心,是歐洲最大的地下垃圾處理廠。它的污染指標,包括廢氣、廢水、噪音等,均低于歐盟標準。如廢氣中的粉塵處理率達到99%,二噁英的排放幾乎為零,公眾在地上幾乎聽不到任何噪音。
德國:立法保障循環經濟
1972年,聯邦德國政府就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其后被多次修訂,涉及垃圾減量化、分類管理和回收再利用。其主要條款有: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如開發節約原材料的技術和重復使用包裝;廢棄物再循環,作為原材料、肥料或燃料;通過改進廢棄物收集、運輸和處理的技術,來提高廢棄物管理的環境無害化水平;減少有害廢棄物;識別和重新處理老的填埋場。該法規定了預防優先和垃圾處理后重復使用原則,確定了廢棄物管理的優先順序:避免、再循環、處置。
此后,德國政府開始注重從源頭減少垃圾數量,并頒布了《循環經濟法與廢棄物處理法》。該法還確立了“生產者責任”和“全民責任”:促使生產者對其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負責,即“從搖籃到墓地”的管理。消費者也必須遵照法律規定進行廢棄物處理。
在整體法律框架搭建好后,德國還根據各個行業的不同情況,制定促進該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如《電子和電器法》《飲料包裝押金規定》《廢舊汽車處理規定》《廢舊電池處理規定》《廢木料處理辦法》等,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