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3-27 14:42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楊瑞雪
伴隨著環境管理政策強化和公眾參與的發展,由垃圾焚燒引發的鄰避運動正逐步走向理性,但在土地資源極其緊張的特大城市,“鄰避事件”仍然時有發生,“哪里有選址,哪里就有反對”。由此造成了垃圾焚燒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垃圾圍城日益嚴峻,廣州市首當其沖。
近日,南方都市報一則“為何蘿崗要燒全廣州市的垃圾”的文章再次掀起廣州市垃圾焚燒鄰避風波。除了一如既往的選址爭議外,項目規模是此次風波的另一爭論核心。
根據廣州市的規劃,蘿崗焚燒廠的處理規模高達4000噸/日,首期2000噸/日,二期2000噸/日。有居民指出,總計4000噸/日的處理能力位居廣州各焚燒廠之首,焚燒規模過大。
“為何蘿崗要燒全市的垃圾?”
作為擁有1800多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全廣州市每天產生垃圾1.8萬噸,城區日產垃圾近9000噸。而廣州市目前建成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僅有李坑一期和二期,垃圾焚燒能力為3000噸/日,僅處理了廣州市垃圾總量的六分之一。其他的垃圾去哪了?
@城建院鄧成在其微博中給出了相關解答:廣州現在垃圾在哪處理?答案就在蘿崗福山廠址旁的興豐填埋場,一直都是,并不是新選址。廣州城區現在每天9000噸垃圾,有1000噸在李坑一期焚燒,剩下8000噸全在興豐村填埋,現在李坑二期運行了,增加了2000噸的處理能力,剩下6000噸還是在興豐。
記者查詢資料得知,自投產運營以來,興豐垃圾填埋場一直超負荷運行,原計劃處理規模為2000噸/日,但其實際填埋量一直高達6000—9000噸/日,是廣州城區垃圾的主要處理基地。長期超負荷運作使興豐填埋場將不得不提前多年退役。此前有專家稱,按照目前垃圾增長趨勢來看,興豐填埋場岌岌可危,不知能否維持至2015年。
“必須建”與“建不成”
據了解,除了興豐垃圾填埋場之外,花都區獅嶺垃圾場、番禺區火燒崗垃圾場等也已經陸續填滿封場了。廣州市城管委主任危偉漢說,如果還是走填埋的老路,那么到2016年廣州所有的垃圾填埋場都將飽和,“3年以后,垃圾將無處可埋。”
不僅是廣州,有調查顯示,目前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城市遭遇“垃圾圍城”,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75萬畝,多市現有垃圾處理能力超負荷。“垃圾圍城”與城市膨脹倒逼政府寄望于占地較省、減量效果明顯、余熱可利用的垃圾焚燒。
廣州市城管委2013年正式宣布,將在蘿崗、番禺、增城、花都、從化分別規劃建設垃圾焚燒廠,至2015年,五座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總處理能力達到9000噸/日,形成以“燒”為主的垃圾終處理格局。
但番禺、增城、花都等項目先后遭遇鄰避效應,選址無法落定,開工遙遙無期,陷入“政府宣布建設——居民強烈反對——項目被迫擱置”的“建不成”困境。
“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在蘿崗福山垃圾焚燒廠前期環評階段,2300多條居民意見表示擔憂選址離附近居民點較近,(如御湖名邸、龍光峰景華庭、奧園春曉、香雪國際公寓等已建成或在建的大型居民小區,距離本地塊約2.5千米以上),會造成周邊空氣污染和惡臭等環境問題,與蘿崗區國際級開發區和中新知識城的定位不符。
@城建院鄧成 表示,垃圾處理中心其實早三年前已在謀劃,但進程緩慢,現如今中新知識城大量樓盤開發,鄰避效應將越發明顯!
在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的同時,大城市周邊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垃圾焚燒廠再難覓人煙稀少之地,選址愈加困難,似乎形成一種難以破解的惡性循環。
近日,北京通州梁家務垃圾焚燒廠在網上進行環評公示。由于通州樓盤密集,項目不可避免地遭遇“鄰避”。據悉,通州居民已成立相關反對組織,并咨詢法律專家尋求維權。“梁家務的垃圾焚燒廠會嚴重影響整個香河的空氣質量,無論哪個樓盤都逃不掉。”網友在搜狐焦點網上表示。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近日表示,在地產繁榮和土地不斷升值的背景下,地產開發爭先恐后地接近垃圾場(盡管有城市規劃,但并沒有具體的條款能夠剝奪產權者造房的權利),從而成為反對建設現代化垃圾焚燒廠的內在動力。
危偉漢表示,垃圾處理設施是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市政公益設施,其產生的社會效益由全體市民共享,但不可避免地產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鄰避效應”。焚燒廠選址的順利解決更有賴于公民樹立社會責任和理性態度。
“技術上沒什么問題,還是運行和監管”
雖然專家與企業一直強調,采用先進的垃圾焚燒技術可達到國際排放標準,實現無害化,但居民始終難以信服。“就算建設的垃圾焚燒廠技術世界一流,但好的技術沒有好的運行與監督,其要達到無害化效果也是未知數。”
對此,@城建院鄧成 也表示,“對最近發生的垃圾焚燒廠群體事件,還是那句老話,技術上沒什么問題,還是運行和監管。”
北京市人大代表、垃圾對策專家王維平日前在兩會期間表示,垃圾焚燒歷經百年,已經形成工業化,技術成熟穩定,為多數發達國家所認同。目前,廣州、北京等城市均采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新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二惡英排放可控制在0.1納克/立方米,遠低于1納克/立方米的國家標準。
李坑垃圾焚燒廠是廣州市目前唯一建成運營的焚燒項目,也是廣州市以最新先進技術打造的“樣板工程”。該廠排放出口的數據被實時連接到當地環保局管理系統以及廠門口電子屏進行展示接受監督。對于群眾最為關心的二噁英等有害物質的檢測,廠方每年請專業機構來檢測兩次。
最新消息稱,廣州市垃圾處理主要建設運營方——廣州環保集團將于5月搬至李坑辦公樓,替全市人民呼吸第一口新鮮的廢氣。
另外,廣州目前正在起草《廣州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辦法》,嘗試使用生態補償機制來緩和垃圾焚燒選址沖突。
從垃圾分類到生態補償,廣州顯然正為破解垃圾圍城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是否會有回報,是否能成為其他城市的借鑒標本,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楊瑞雪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