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6.5世界環境日”是全世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的盛大節日,圍繞當年所選擇的環保主題,各國、各地區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宣教活動,各種媒體也予以廣泛聚焦關注。在我國,政府選擇在“6.5世界環境日”之際發表上一年度《國家環境狀況公報》。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出席了6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發布《200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公報顯示,2009年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持續好轉,“十一五”環保規劃部分指標超額完成,但二氧化硫含量自2007年以來首次不降反升,總體面臨的環境形勢仍很嚴峻。2009年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近岸海域總體為輕度污染。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良好,酸雨分布區域保持穩定。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
張力軍指出,當前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保任務仍然相當繁重,突出表現為: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部分城市和酸雨污染仍較重,道路兩側區域夜間噪聲污染較重,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今年,環境保護部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探索環保新道路為主題,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著力抓好6個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打好污染減排決勝戰,力爭污染減排在實現既定目標的基礎上取得更大成績;二是通過強化環評、健全標準等措施,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三是加大環境執法監督、應急管理和核安全監管力度,著力解決重金屬污染等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四是開展專項規劃考核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五是深化“以獎促治”,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六是充分吸收污染源普查和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成果,全面推進“十二五”環保規劃編制。
筆者注意到,其中并沒有把城市垃圾污染及處理作為突出問題。但在接受記者提問時,則有記者專門針對垃圾焚燒提出了“環保部將用怎樣的思路處理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中環評與公眾意見不符的問題,以避免群體性事件發生”。張力軍回答指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垃圾產生量確實在不斷增長。但是,與此相對應的,我國的生活垃圾處理水平和污染防治水平還相對滯后,因此在這方面產生了一些問題和矛盾,也包括一些群體性的事件。產生這些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土地開發利益的驅動,使得垃圾處理廠周邊土地過度開發,也包括公眾對垃圾的心理排斥和群眾對垃圾處理與環境影響的認識問題。當然,在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公眾參與和透明度不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對于垃圾問題的處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近期國務院領導有重要批示,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正會同有關部門聯合研究和制定相關的政策文件,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宣傳等手段,從加強行業管理和環境執法監督、完善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強規劃統籌、嚴格責任落實等多個方面,提出解決我國生活垃圾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而在6月5日全天的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中,城市垃圾處理問題成為了報道的重點。首先報道了北京自由攝影人王久良關于北京垃圾圍城的攝影作品:羊和奶牛在北京某垃圾場尋找食物,以及對王久良本人的采訪,突出北京市垃圾圍城的現實難題。王久良本人還很有感觸地說,對于像北京這樣發達的城市,垃圾焚燒是個出路。接著出鏡的是在過去一年當中陷于垃圾焚燒爭論的一些專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市政環境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聶永豐,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王維平,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他們各自表述了對于垃圾處理的觀點。
在相關的報道中,人民日報以《臺北:10年破除垃圾圍城》為題,介紹了臺北市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引導公眾參與解決垃圾圍城的經驗。新華網也有關于垃圾處理方面的報道。地方報紙中,石家莊日報6月7日刊出了“河北:省會出臺《整治亂倒垃圾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報道。此外,北京青年報也對城市垃圾處理問題予以關注。綜合看來,今年的世界環境日,媒體給予了垃圾處理更多的關注。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