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0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主辦的“首都大學生‘認識地球保障發展’地球日主題論壇暨中國資源國情科普報告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首都高校的學生、老師參加了會議。
王安建教授在論壇上做中國資源國情科普報告
此次會議上,來自首都各高校的代表,簽屬了《首都高校大學生保護地球環境聯合宣言》,旨在提高青年學生對資源國情的認識,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時代責任感與使命感,為建設“綠色北京”和我們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穩定平衡、持續有效的發展做出自己應盡的貢獻。
在未來的日子里,首都高校將以學生組織為依托,加強彼此間的親密合作,大力開展環保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以學校為載體,積極開展新能源開發等課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研究的依據。以廣大青年學生為主體,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全力發揮青年大學生的知識優勢與思想優勢,為環保志愿服務工作提供新鮮活力。
此外,中國地址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礦產資源研究所王安健博士作了題為“礦產資源與國家經濟發展——全球及我國礦產資源形勢”的專題報告。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中期,無論是基礎設施完備程度、社會財富積累水平,還是經濟結構和城市化率,與先期工業化國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經濟高速增長依賴能源和礦產資源大量、快速耗費來支撐的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籍此,我們更應加強對我國能源現狀的認識。
王安健博士在報告中提出,要實施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戰略需要實現三個轉變,即:
1、 戰略目標的轉變,由支撐經濟發展的單一目標,向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環境安全、國防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多目標轉變;
2、 開發利用的轉變,由粗放式開發利用資源,向集約開發、節約資源和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跨越式消費方式轉變;
3、 資源來源的轉變,由偏重礦山資源供應,向一次資源、二次資源 和替代資源利用并重轉變。
在報告中,王安健博士強調,發展循環經濟,合理開發、高效利用,走資源低耗和環境友好的節約型新型道路,才是我國的可行之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