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0-21 09:44
來源:中國水網
而國內咨詢界的大神之一,給華為做基本法的彭劍鋒老師,則已開始大量用禪來談管理創新的心法了:創新與中國禪——慧能的八大創造創新與啟示(收藏版) ??。(←請點擊相關閱讀)
更不用提當下王陽明的火熱。其實六祖的禪,陽明的心學,和老子的道,都是國學幾千年合流的智慧,尤其是入世修的觀點,那是異曲同工,當年的稻盛和夫就是憑借這些,在類似的時局下一舉成名的。要說最早關注道德經的,還是E20的傅濤老師對道德經的研究,遠遠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導致“上善若水”寫滿了E20辦公樓的每個角落。此處,又要再次感謝傅老師的支持,以及E20這份工作給我的機會,讓我早了上述這些大神們一年,寫出書來,否則他們的書出來,我可能未必再想動筆了。或者我在本書中,實現的將這部“萬經之王”打碎了重構出來屬于自己的思想體系的目標,難免會受到這些大神們的著作的影響,這對篤信不跪和“接化發”模式的我,也是遺憾的。(相關閱讀:薛濤: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用“接化發”來讀書)
好友明華總調侃我的書不好讀,實在不能給人一個痛快的解法。但我估計等那些大神們寫出來,也不會有這么的美事兒。因為在當下,已經沒有了那么簡潔明快的破局機會。
孫明華總在2024水業戰略論壇上談到《道與得》這本書
我還是幸運的,之前遍查京東圖書,還沒有真正將道德經解讀和管理學實踐完美結合且深度交融的書籍在市。我寫解讀之時,只是曾經在前面不到一個月草草看過曾仕強老先生的一些解讀,繼“玄”的解字通關以后的后倆月,一通百通,也就不用再參閱他人的解釋。不受其他大神們的系統性影響來解這本書,對于我再次是一次幸運。我在第一版序言中曾說,年少時候錯過論語,工作生活各個方面真叫是起了個“大晚”。這次寫書,卻真是幸運的趕了個早集。
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上 | 終始:玄-有無-做好人解讀32
沒有了火熱時代的順風車,自然《道與得》的熱度不能與PPP那本相比,PPP的書三年內歷經三印售罄,很快迎來了二版。這事兒還是讓我心中動了念,我的第二本書,也希望未來有個二版,同樣給自己的某一項研究,畫上一個美好的句號。在我去年夏天通宵達旦的拼了“中(年)”命,真的用三個月寫完了二十萬字,完成了上一個幾乎自不量力的FLAG(因一篇“奉”的熱文立下了花三個月成一本書)后的某日,我曾經對和我一起編書的八仙里的“毛毛”說,我要認真的把莊子、佛學、心學乃至西哲再讀幾年并編寫進去,可能至少還要三年。現在看,這第二個FLAG要完成的難度和時間,只大不小,只長不短。(相關閱讀:薛濤:讀《道德經》中的幾點管理學體會(一))
與作者一起參與創作的團隊巧合的是8個人(薛濤、谷林、全新麗、趙一鳴、郭永偉、毛茂喬、李曉佳、汪茵),大家戲稱這是“八仙”的組合,并請一鳴設計留下了這樣一張漫畫,放在了本書的前勒口處。
二、儒釋道的合流和帛書的意義
其實,二版多少也就算個執念,這本書一定稿,我就已經開始了修訂,那是真總覺得沒寫完善。對于莊子、佛學、心學乃至一些西哲、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道理,在三個月里是囫圇吞棗的,對于道德經本身的理解,也還有很多淺薄之處。書成之后,我從傅佩榮大師開始,認真讀了一些道德經的本經解讀。當然道德經的解讀汗牛充棟,限于我的學習能力和時間限制,讀的也都是學術流中的普及版。我很高興的是,讀完之后(包括結合帛書版的解讀)再回頭看,就我明確的目標(管理三對和認知三格)出發,我自己對道德經解讀中自己“民科”般構造的系統(人書金字塔、陰陽全譜論等)依然立得住足,尤其是限定于在我定位的上述目標的前提下,運用到管理和認知,不糾纏于學術,不癡迷于玄學,還與一些作者頗找到不少共識。
注:在本書的序言中介紹,“個人成長和組織成長,個人戰略和組織戰略,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被作者概括為“管理三對”。(相關閱讀:薛濤自序: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
作者對“認知三格”下的定義:認知=價值觀(格)+思維能力(格)+創新力(破格),認知就是“格”在人世間的反復過程。(相關閱讀:薛濤:讀《道德經》中的幾點管理學體會(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