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9-02 11:02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宋陽
前言
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將20多年的管理學實戰經驗和《道德經》的解讀相結合,撰寫的《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一書于2024年7月正式出版。
不少讀者將自己的感悟梳理成文,反饋給了我們。本文為北京中源創能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區域市場負責人宋陽的閱讀感悟。
后續,本公號將陸續推出系列讀者反饋文章,并將選擇優秀內容整理成冊——《流水拾花錄》,以饗共賞。
沾環保邦邦主張輝博士的光,幾周前去E20蹭了次座談和午飯。
見到了負責E20媒體傳播的李曉佳老師,綠谷工作室的全新麗老師、谷林老師。座談氛圍輕松愉快,一起喝養生的大麥茶談環保,此起彼伏,不亦樂乎,不知不覺聊到中午。比較意外的是,和當前行業下行,各家環保企業控本、裁員、降薪態勢相比,E20從企業責任和平臺責任角度出發,頂住下行的壓力逆勢布局,積極轉型并期望幫助行業共渡難關。
而我也有幸收到了薛濤老師的《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的首發本。聽說是薛濤老師有感于環保行業管理粗放的短板,和自身的環保使命,連續幾個月熬夜奮戰結合自己多年管理實踐和讀《道德經》的感悟,寫了這本管理學讀物以為環保行業的管理者們做參考和啟發。以此我們看到了薛老師的不平常追求??吹搅薊20在這樣艱難市場環境下還能逆勢不斷尋求增長的奧秘。他們真誠在為行業的客戶操心,在想著用自己所能為客戶賦能。我想這就是那些有利潤之上追求的企業吧。
下午和谷林老師吃飯,邀請他同張輝博士和我一同參觀北京阿里巴巴總部廚余垃圾就地處理項目。沒想到谷林老師爽快與我們一拍即合,一同前往。在去參觀的路上,谷林老師談自己來E20的一個原因:在和創始人傅濤的談話中,他能感受到傅濤老師身上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這種感覺就令他決定加入E20,追隨傅老師。我也特別說一下谷林老師,谷老師在E20屬于領導,但是他完全沒有領導派,像個老大哥,我們帶著行李來,他很自然的幫忙拿行李,拖到這,拿到那,聊天自然真誠頗讓人舒服。和E20的老師們交流中,我有個感受,他們身上普遍有那種簡單、坦誠的特質。E20辦公區里流淌著自由,舒適的文化氛圍。腦海中浮現了“德魯克關于知識型企業效能的論斷,知識型企業不是追求效率而是追求效能,不是我為了完成什么任務,而是我能為企業貢獻什么”。在行業下行的大環境下,他們依然信心滿懷,謀篇布局,不僅持續投入,也在持續產出。
這是我直觀對E20企業文化的感受。
回來乘著興致拜讀了薛濤老師的書。一氣讀了幾十頁,意猶未盡。直觀感受,是薛濤老師的率性之作,結合他多年對管理工作感悟和實踐,更像是隨筆的嚴謹整理。洋洋灑灑,竟幾十萬言。幾個月寫完,堪稱神助。記得有人說過,只要心誠,如有神助。透過薛老師書中描寫夢中與老子的那段對話,我想他真的是如“瘋癡”一般著書。
薛老師的書長于論述,如其人一樣。我以前看過多種解釋道德經的書,我覺得這本是特別貼近管理實戰解釋道德經的書。適合在企業場景模式生活的讀者。加上薛老師真摯感悟,讀者對道德經會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反過來對企業的管理也會有一個道與術的指導。看到E20的企業文化,我覺得作為E20總經理的薛總,他對《道德經》以管理語言的解讀絕對值得企業人參考的。
透過薛老師的解讀,我最后對《道德經》的印象:道不在高高的廟堂上,而在我們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他不是一個外在的約束和板子,而是解決我們“既要也要”的心靈指南。
什么叫既要也要?自己去讀薛老師的書吧。
關于作者:
宋陽
宋陽,E20的粉絲,環保愛好及從業者,有機垃圾分散處置領域開創及引領者-北京中源創能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區域市場負責人。
薛濤補注
書中第二篇將“二生三”解讀為“既要又要”,受到了本文的關注,也受到了蔡曉涌總的肯定(點此查看:流水拾花:道德經與環保行業的轉型—蔡曉涌)。
但我覺得書里還沒完全講透,包括對“止于至善”原來的注解是朱熹的務求做到極致完美,也是不完善的。在正在開展的漫長的第二版的修訂中,反復學習,前幾日想通了一些,這是因為這一年結合了曾國藩、王陽明和佛經的一些研讀,有所開悟。補注在這里:
昨天想通了“止于至善”和陽明的心學四決,并且終于把書第二版里的第二篇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解讀為“既要又要”論述做了閉環:
1、無善無惡心之體:
此即道生一的一,即經中的嬰孩,即有生于無的無,即認知三格第一格來自人之初的善本,即致良知。
2、有善有惡意之動:
此即一生二的二分,即名可名的名,即學會了邏輯分析的起步,作為進入社會的必須,卻逐步有了佛家說的差別心,隨后因此一個人有了“有”的私心而丟失了前述的“一”。
3、知善知惡是良知:
二生三的三,包含了前面的一和二,莊子齊物論“二與一為三”,良知來自此處的一,知善知惡是三中之二,是一個人去了自己的私心,做到了無,回歸了良知,才能真正知善知惡。
4、為善去惡是格物:
實現前述的知善知惡,必須堅持知行合一的過程,形而上與形而下并行的結合過程,格物與破格的結合過程。達到這個階段,才能實現既要又要(即二生三)的水平。
最典型的把“既要又要”理解到位的就是曾國藩,他說,“讀書既要雜,又要源清本正”,“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當,又要簡捷。”,做人“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庇萌恕笆罩麖V,用之欲慎?!保疤煜率庐斢诖筇幹郏√幹帧保懊坑谄逦=偌敝畷r,一面自救,一面破敵,往往因病成妍,轉敗為功。
如需購買《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可掃描圖片下方二維碼:??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