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9-29 09:29
來源:中國水網
導語
本文為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撰寫的《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一書的自序。該書已于2024年7月正式出版。
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自序
我讀書非常慢,經常停下,《道德經》讀了兩年,在朋友圈敢發感悟的,偶爾為之。我覺得我能(敢)寫點感悟的,才算是我真讀過的,寫不出的就是我沒讀懂。相比別人,我對我自己讀不dong(動和懂)書,也曾經很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學習能力太差?好在朋友圈里的微信好友都很支持,給了些許安慰。
我也是不敢簡單地套用別人的精彩見地拿出來發文章的,因為那不是我的。年過半百,漸漸悟到了很多東西其實是書里學不來的。什么是“我的”?必須是我將書里的內容,結合自己五年基層管理、十年中層管理和十年高層管理的經驗,揉在一起,才能“化”出來和值得“奉”出來的。涉及我沒有能經歷到的領域或層次,往往就不能把書中的相關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
所以我想,就我個人而言,讀書學習和復盤,是強化了轉化效率,但轉化的基礎還要來自我自己的經歷。究其根本,可能是我的能力模型是不配“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我更應該追隨陽明先生所說的,“事上磨、心中修、塵中煉”。既然是在練中煉,我寫《道德經》的感悟自然就不是正襟危坐從頭講至尾,用中有感悟即發,體會也就不按章節順序來寫了。
老子寫《道德經》,解答如何成為有道者和圣人;我看《道德經》,卻都是在找如何做成功的自己和管理者。個人成長和組織成長,個人戰略和組織戰略,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內在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這也是我讀《道德經》感悟到的關鍵處。學管理,以上都包括。此三組關系,我名之為“管理三對”,它們之間的關系,也許可以更生動地說明我對管理的理解。
在解讀《道德經》的過程中,部分文章同時在E20水網固廢網的微信公眾號上進行了發布。文章發布后,受到了不少企業家和管理者的認可,讓我非常感動。這本書今年7月正式出版后,也很榮幸得到了很多行業同仁的關注,也有很多行業好友閱讀后給我反饋了讀后感,又為這本書增加了不一樣的價值和多元化的思維角度,這里感謝各位的認真閱讀和誠意反饋,也歡迎更多讀后感想反饋給我,一起解讀和感受。
系列書評
流水拾花: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一)“人生若只是初見”
流水拾花: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二)“朝花夕拾,相見歡”
也有一些讀者反饋文章太艱深,看不太懂,個人覺得可能因為以下一些原因:
1、看到古文就蒙住雙眼。其實兩千多年前那次人類文明東西方同步大爆發,留下的財富是真的不能錯過的。而讀遍各種解讀《道德經》的書籍,我的解讀恐怕是你能找到的更實用主義的,更切合謀生的入世修行的需求的解讀了。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