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分析下服務職能相關性。要怎么發現先機?這些機會如何產生?站在過去看過去,我們會發現有些領域從“不能做”變成了“能做”,也發現中間有一些變量發生了,我們把這些變量歸納為三大變量。
第一是政策變量。我反復說過,做環保看政策。但是只有政策變量也不夠,比如戴曉虎老師提到的中歐政策對比,中國在家電回收生產者責任制度建設方面一直領先歐洲,但我們的廢舊家電不掙錢。
生產者責任制度引進了七八年時間,最終呈現的效果實際上是南橘北枳。所以不能完全依賴政策,商業模式能否走通還要看具體的產業變量。比如雋諾環保董事長聞靚總提到的廢輪胎(相關閱讀:如何為循環經濟提供可持續獲利的解決方案和路徑?),廢輪胎做炭黑為什么現在會成為一個業務,而以前不是?
因為以前的廢輪胎更多拿去煉油做船用重油,工藝簡單,利潤也更好,但是由于最近的海洋環境保護的提高,導致做改制炭黑才能賺錢,這中間出現了產業間的輪動。當然最后也包括技術變量。技術的突破是支撐并強化業務經濟性的一個關鍵因素。總體來說,這三大變量兩兩進行組合的時候,才能把原來的“不能”變成“能”。
因為以前的廢輪胎更多拿去煉油做船用重油,工藝簡單,利潤也更好,但是由于最近的海洋環境保護的提高,導致做改制炭黑才能賺錢,這中間出現了產業間的輪動。當然最后也包括技術變量。技術的突破是支撐并強化業務經濟性的一個關鍵因素。總體來說,這三大變量兩兩進行組合的時候,才能把原來的“不能"變成“能”。
包括我們一直在關注的農業,農業的產業化速度雖然不夠快,但是一直在發生。我去年就講過,原來有一家做屠宰廢水的企業,營收只能做到兩千萬,但由于現在畜禽產業化的發展,目前營收已經超過一個億了。包括中持綠色,現在也一直在推行“環保+農業”戰略,在農業工業化中間把握住了先機。
所以站在過去看過去,我們嘗試著從雋諾環保和中持綠色的案例中找到一些誘發變化的因素,未來這兩個領域還會繼續裂變嗎?這就是我們要盡量去預判的一個方向,E20也會持續關注農業和工業資源化在這三大變量中間產生的機會。
焚燒供熱市場正快速打開 工業領域等待環保企業突破
第二個是自主業務相關性。這部分和在各位企業家的聯系相對更加緊密。今年垃圾焚燒企業在余熱利用上的動作特別頻繁。為什么這么多企業都在做供熱?我們還是繼續來看政策、產業和技術三大變量。
首先是國家對傳統燃煤供熱有一個嚴格的控制,包括責令取締小型鍋爐、推行以氣代煤等等。但是燃氣供熱相當貴。現在冬季天然氣的價格已經達到了5元/m3,燃氣供熱成本能到400元/噸,對用熱企業來說顯然不夠經濟。
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污水治理領域近幾年一直在推進的分質治水,要求所有的工業企業必須入園,市政污水廠以后只能處理生活用水,這樣的產業組織形態變化就帶來了工業企業的重新聚集和重新布局,表面上是水處理的問題,實際上同時牽涉到了能源配給的問題。
所以為什么焚燒供熱市場在快速打開?因為我們的政策變量和產業變量進行了耦合。除此以外,當然還有技術變量在起作用,包括長輸供熱技術、蒸汽升壓技術等等。
再回到垃圾焚燒行業的商業模式,我們從原來的發電并網到現在轉向熱電聯產甚至全量供熱,除了供熱市場本身的需求驅動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的電從來都太便宜。這是我們制造業成本的核心,當然也是我們國有制度的核心,是以央企為主的發電和輸配電體系帶來的價格優勢,這也是我們制造業優勢的底座保障之一。
長期預判來看,我們的電價一直都不會太貴。為什么中國要發展新能源汽車,我今天早上看一篇文章寫的非常好。它說不僅僅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容易實現彎道超車,還因為我們電網系統的運行成本需要大量的晚上用電來平衡。所有的車全部轉成新能源后正好可以解決一部分晚上充電的要求。目前,我們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相較日韓已經具備了壓倒性優勢,只有美國和我們齊頭并進,這里面反映的就是制度作用下的蝴蝶效應。所以不要一味地抱怨制度,制度自然會有它的缺點,但是老子說福禍相依,正是制度帶來的很多紅利才讓我們的產業不斷迭代。所以,客觀看待一件事情很是關鍵。
整體來看,由于垃圾焚燒發電國補的退坡,企業在垃圾發電上可以獲得的收益被進一步壓縮,供熱變成了一個新的盈利點。這其中同時也伴隨著大量利好焚燒供熱的政策出臺,具體細節就不說了。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