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6 09:26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E20黨支部
黨的二十大,深刻影響所有產業的變革與發展,也必然拉開環境產業深入探索未來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大幕。
環境事業關系生態文明,環境產業是政策驅動性強的產業。作為智庫引領的環境領域縱深服務生態平臺,E20環境平臺已有22年歷史。認真領悟二十大精神,是E20環境平臺的職責和任務。
黨中央要求二十大的學習和講解要讓人民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E20黨支部是具有使命感的基層黨組織,支部定位為黨在環境產業的使者,黨在非公領域的幫手。認真學習二十大精神,成為E20黨支部進行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自覺行動。基于此,E20黨支部第一時間組織企業員工對二十大精神進行了集體學習和專題解讀。
E20黨支部將相關學習的心得體會,系統整理成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中探尋環境產業高質量之路》,其中既有對中國共產黨新時代大政方針的理解,也有對二十大之后環境產業方向的認識,還有對二十大以后民營經濟發展路徑的建議。
自2023年1月10日起,本網站將陸續推出系列心得體會總結。本文為系列第十六篇。
環境產業緣起于公共服務的外部化。環境產業之所以成為產業,是因為政府環境公共服務外包給企業而產生的,其初心是提高民生福祉。早期,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上的專業度不夠、資金缺口大,民生服務供給嚴重不足,所以政府出臺了系列政策拉動外資、民營及社會資本進入環境和市政公共服務領域,環境產業因此產生。
在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服務基本線、涉及的領域和標準不斷拉高的過程中,環境產業市場欣欣向榮,經歷了二十年快速發展期,環境治理從單點到多點、到線到面再到立體,空間變的越來越大。
二十大之后,公共服務領域投資拉動的動力會變小,一個原因是地方政府錢少了,因為花錢的地方太多了,而且環境產業已經觸碰到了公共服務的天花板,保障公共服務是政府初心,“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已經透露很清晰的信息。純粹的以規模化為核心的公共服務高收益時代,基礎服務高收益是時代發展所需,是歷史的產物,因為那時候政府缺錢,所以以固定回報、高收益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然而,這個時代正在過去。
環境產業以規模化為核心的快速發展期從2002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17年,推動了以首創股份、北控水務、光大國際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優秀企業的成長,開啟了環境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十五年。那時的環境產業滿目皆春、蓬勃壯大,大量的環境基礎設施在此階段建成。但是此階段的環境產業大部分的收益并不是服務產生的價值,而是資產產生的收益。部分領域投資和資產能得到80%的收益比例。環境產業的服務本質在此階段被掩蓋。當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接近飽和以后,環境產業被資本所掩蓋的公共服務屬性開始顯現,產業進入到投資拉動發展模式的瓶頸期。
小康社會的建成,意味著中國向社會宣布,公共服務的快速建設時期已經基本結束了。小康之后的環境公共服務,不會再大規模的出現點狀治理,也不會再大尺度地提高排放標準了。小康標準是有清晰界限的。一旦提高公共服務標準和價格,意味著又有很多人無法進入小康。小康線就是公共服務普及的標桿線,同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起點線。全面現代化進程中公共服務的基本邏輯已經發生改變,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回歸公共服務本質的環境產業將回歸低收益。當公共服務的標準、公共服務的量在不斷增長的時候,環境產業表現為積極公共服務,看上去蒸蒸日上、估值很高,是因為它不斷的在壯大和發展。當“量力而行”的天花板壓下來以后,當達到小康以后,以無害化為核心的環境產業面臨體量和利潤都會下降的困局,一是收益率下降,因為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收益率是有約束的,不可能再出現高額收益;二是增長率下降,不是說不增長了,而是增長率不可能那么高了;三是應收款的增加。無論體量和利潤,都會下降,這是提供基礎公共服務的環境產業所面臨的必然困局。
尋求突圍的路徑就是高質量發展。
學習二十大目錄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