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09:30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E20黨支部
黨的二十大,深刻影響所有產業的變革與發展,也必然拉開環境產業深入探索未來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大幕。
環境事業關系生態文明,環境產業是政策驅動性強的產業。作為智庫引領的環境領域縱深服務生態平臺,E20環境平臺已有22年歷史。認真領悟二十大精神,是E20環境平臺的職責和任務。
黨中央要求二十大的學習和講解要讓人民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E20黨支部是具有使命感的基層黨組織,支部定位為黨在環境產業的使者,黨在非公領域的幫手。認真學習二十大精神,成為E20黨支部進行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自覺行動。基于此,E20黨支部第一時間組織企業員工對二十大精神進行了集體學習和專題解讀。
E20黨支部將相關學習的心得體會,系統整理成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中探尋環境產業高質量之路》,其中既有對中國共產黨新時代大政方針的理解,也有對二十大之后環境產業方向的認識,還有對二十大以后民營經濟發展路徑的建議。
自2023年1月10日起,本網站將陸續推出系列心得體會總結。本文為系列第十四篇。
“專精特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指路明燈”。
民營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其實黨和國家已經指明了路徑,民營企業只有在“專精特新”的賽道上才能發展好。“專精特新”包含了市場價值、商業模式、技術創新,要努力成為國內市場細分領域的小巨人。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上,尤其是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很多都可以用“專精特新”重新定義。
在市場資源配置的條件下,民營企業在許多賽道上要比國有企業更加有優勢。因為民營企業機制靈活、應變速度快,船小好調頭。但是,民營企業在中國很難做成巨型企業,因為關鍵公共資源不能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只要是民營企業,股東數量就是有限的,總歸是少數人。中國主要的資源要掌握在人民手中,要么是政府代表人民持有核心資產和資源,要么是政策性國有企業代表人民持有資產和資源。
國際化是民營企業著力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民營企業做大的方向。國際化就是要建立國際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在國際化路徑上,民企更容易被國際市場接納,比國企有優勢。民營企業可更好地利用市場機制、豐富供給、創造需求、更高效率,是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而國企帶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權很強烈的主權意識,因此,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國企不容易找到平衡點。
在我國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和國際化的經營體制下,給民營企業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發展強大以后,在國際社會中有了中國自己的話語權,有了中國自己的產品標準和服務標準。同時,在雙循環戰略下,民營企業能更平等地和其他國家交往,能更好地為客戶提供產品,是中國“走出去”競爭的主力軍。
未來,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發展上具有比國有企業更強的優越性。在國際化的通道中間,無論是做實體商業的民營企業,還是平臺型的民營企業,都更有可能成為有清晰治理結構的跨國公司,比如E20環境平臺,將利用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資源優勢,籌備成立環境水務領域的開放性國際商業服務機構。
結合民營企業的身份、角色、地位、機制等特征,隨著中國地位的提高和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民營企業未來在國際上將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學習二十大目錄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