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4 14:25
來源:四川省生態環境廳
4.統一守法促進機制
建立川渝兩地跨區域守法宣貫機制,落實一體化的環境監管政策、法規要求。建立跨區域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和信息聯合公開制度。探索建立川渝兩地違法線索互聯、調查取證互助、處理結果互認制度。建立跨區域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機制,針對公共性、跨地域性的環境保護事務活動,支持覆蓋多地區的廣泛公眾參與和監督。建立基層生態環境聽證會制度,完善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方參與決策機制。
專欄9生態環境執法能力現代化建設項目
省、市、縣、鄉鎮4級執法能力建設。省級:加快現有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監管平臺提檔升級,積極采用在線監控、無人機巡查和大數據分析等現代化手段,實現統一監督、統一指揮和統一調度。地市級:提升相關地市生態環境執法專業技術水平,推進地市生態環境執法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快各地市綜合執法數據分析能力建設,有效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縣級:鞏固提升相關縣(市、區)生態環境執法能力,開展執法隊伍規范化能力建設。在人口多、經濟發達、環境監管任務重的縣(市、區)設立生態環境糾紛調解中心,切實解決生態環境監管“最后一公里”問題。
建設內容包括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監管能力精細化建設、省級生態環境執法智慧平臺建設、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業務能力專業化建設、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數據分析能力建設、縣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業務能力規范化建設等項目。
(三)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政策支撐體系
1.堅持一張負面清單管兩地
實施統一的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嚴格執行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統一制定負面清單實施細則。加強區域內長江及重要支流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岸線、河段及區域的產業布局和項目建設管控力度。
2.共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積極探索川渝節能環保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與途徑,共同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共同支持一批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技術和推廣應用項目,優先列入區域重點項目名單。搭建節能環保技術服務市場,探索環境托管服務等新模式,在投融資、市場拓展、技術配合、資格互認、技術應用等多方面構建一體化合作模式,壯大區域節能環保產業。
3.協同開展環境宣教工作
推動川渝生態環境文化建設,建立宣教聯動機制。利用世界環境日、低碳日等重要時間節點,打造社會宣傳活動品牌,充分發揮傳統媒體、新媒體作用,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活動,開發、投放貼近生產生活、倡導綠色低碳轉型的生態文化產品。深入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學校、進農村活動,探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普及宣傳四川路徑。根據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組織、學生等不同群體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探索推動川渝生態環境輿情協同處置,聯合開展輿情形勢研判。對跨區域及重大突發生態環境輿情共同應對,形成快速有效的協同處置模式。
(四)構建區域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1.建立常態化川渝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建立健全川渝跨界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方政府之間協商選擇補償標準、補償年限和補償方式等,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共同爭取國家政策和獎勵資金向川渝兩地傾斜,完善省內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加大對長江上游的生態保護補償力度。創新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加大川渝兩地財政、金融資金投入生態保護補償力度,探索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功能置換補償機制,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生態保護補償,進一步豐富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補償方式。
2.創新區域綠色金融政策
鼓勵綠色發展基金等各類基金向成渝地區投資,整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支持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土壤污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等綠色發展。共同推動成渝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探索建立成渝地區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合作機制,共同發展相關金融產品。推動區域金融機構協同合作,實現綠色信貸項目評估結果互認。謀劃一批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環境領域。
3.構建一體化環境權益交易政策
深入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依托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和重慶資源環境交易中心、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等機構,探索推進西部環境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建立川渝統一的環境資源權益交易平臺。依法依規逐步探索開展地區間水權交易,強化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與其他環境權益類市場機制統籌協調。建立區域排污權交易機制,研究跨區域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及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體系建設。加強“碳惠天府”等碳普惠制的推廣應用,推動實現川渝碳普惠互認和對接。探索區域林草碳匯參與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暢通低碳價值轉化路徑。建立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節能低碳產品和有機產品認證、能效標識管理等制度。
4.共建環境污染責任險和環境信用評價制度
健全環境污染責任險制度,明確生產者責任延伸的范圍,統一區域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內容及標準。探索聯合推進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研究制定區域統一的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示范條款及費率基準,推動區域內環境風險高、環境污染事件較為集中領域的相關企業投保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健全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統一區域環境信用評價指標和等級等標準,推進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結果互認和信息共享,聯合出臺結果運用和激勵懲戒措施,建立領跑者制度,對企業實施分級分類差異化監管。建立健全對排放單位弄虛作假、中介機構出具虛假報告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有效管理和約束機制,依法依規開展聯合懲戒。全面建立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設區的市級及以上生態環境局制定完成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信息依法披露企業名單。建設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統,加強與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對接。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