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11 11:01
來源:發改委
(三)主攻方向。以推動高寒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為導向,立足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等 7 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 14 區,全面保護草原、河湖、濕地、冰川、荒漠等生態系統,加快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突出對原生地帶性植被、特有珍稀物種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力度,科學開展天然林草恢復、退化土地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和人工草場建設等人工輔助措施,促進區域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高原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功能穩定性。
二、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
本區域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 8 個省(區),包括 1 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即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四川的若爾蓋草原濕地、甘肅的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青海的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納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作為黃河流域和“兩屏三帶”中的黃土高原生態屏障所在區域,既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也是天然生態屏障,對于維護我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自然生態狀況。該區域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帶,黃河川流而過,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地貌以山地、丘陵、高塬為主,下游地區以平原為主。黃河是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是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嶺,天然年徑流量為 535 億立方米,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黃土高原地區大部分為黃土覆蓋,平均厚度 50—100 米,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集中、覆蓋厚度最大的區域,黃土土質疏松、脫水固結快、易于侵蝕崩解,除黃綿土 15 外,還有褐土、黑壚土、風沙土、灰漠土等土壤類型。本區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豐水年和干旱年降水量相差 2—5 倍,年降水量在 150—750 毫米,時間和空間分布十分不均。區域內植被覆蓋率低,天然次生林和天然草地面積少,主要分布在林區、土石山區和高地草原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野生植物資源約 1200 余種,野生動物資源 310 余種。
(二)主要生態問題。本區域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面積大、類型多、程度深,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生態系統不穩定。上游局部地區生態系統退化、水源涵養功能降低,部分支流干涸斷流、濕地萎縮,土地荒漠化、沙化程度較深,人類活動干擾導致植被破壞、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早年建成的防護林因缺水和沙化出現較為嚴重退化,生態防護功能持續下降;中游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約 2137 萬公頃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尤其是 786 萬公頃的多沙粗沙區和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對下游構成嚴重威脅;下游生態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濕地萎縮,水沙關系不協調,造成河道淤積,形成地上懸河。水平衡問題突出,黃河流域水資源嚴重短缺,能源產業、農業、生態用水之間的矛盾加劇,水資源承載能力嚴重不足,地下水超采問題突出。部分河段原生魚類、洄游魚類瀕臨滅絕,魚類資源呈現嚴重衰退態勢。礦產資源開采對生態系統破壞面大、破壞程度高、治理難度大。
(三)主攻方向。遵循“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 16 理”,以增強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為重點,上游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游抓好水土保持、下游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立足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開展多沙粗沙區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科學開展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提高植被覆蓋度,加快退化、沙化、鹽堿化草場治理,保護和修復黃河三角洲等濕地,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加強礦區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使區域內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有效控制,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并保護區域內生物多樣性。
三、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
本區域涉及四川、云南、貴州、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 11 個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三峽庫區水土保持、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與水土保持、大別山水土保持等 6 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等重要濕地。本區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川滇生態屏障所在區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自然生態狀況。本區域大部分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降水量 500—1400 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 9012 億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 33%;具有復雜的地質構造和多樣的地貌類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類 17 型。土壤以紅壤、黃壤、黃棕壤和黃褐土為主。本區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 14000 多種高等植物,約 280 種哺乳動物、700 多種鳥類、300 多種爬行和兩棲動物、370 多種魚類,是大熊貓、金絲猴、江豚、中華鱘、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的主要棲息地,是我國重要的物種資源寶庫。
(二)主要生態問題。本區域林草植被質量整體不高,河湖、濕地生態面臨退化風險,水土流失、石漠化問題突出,水生生物多樣性受損嚴重。主要體現在,森林多以杉、松為主的人工純林,每公頃森林蓄積量 88.45 立方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長江中下游湖泊、濕地萎縮,洞庭湖、鄱陽湖枯水期顯著提前、枯水位明顯下降,兩湖流域生態系統功能受到影響;水土流失嚴重,面積達 3540 萬公頃;石漠化面積約 1000 萬公頃,占全國的 80%;礦產開發對生態破壞較為嚴重;重大有害生物災害頻發、危害嚴重,長江水生物種多樣性下降,多種珍稀物種瀕臨滅絕,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四大家魚”等魚卵和魚苗大幅減少,長江上游受威脅魚類種類占全國受威脅魚類總數的 40%,江豚面臨極危態勢。
(三)主攻方向。牢固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的理念,以推動亞熱帶森林、河湖、濕地生態系統的綜合整治和自然恢復為導向,立足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等 6 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強森林、河湖、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退牧還林還草、退田(圩)還湖還 18 濕、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大力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河湖和濕地修復、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切實加強大熊貓、江豚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恢復,進一步增強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打造長江綠色生態廊道。
四、東北森林帶
本區域位于我國東北部,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等 4 個省(區),含大小興安嶺森林、長白山森林和三江平原濕地等 3 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本區域作為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東北森林帶的重要載體,對調節東北亞地區水循環與局地氣候、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保障國家木材資源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