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11 11:01
來源:發改委
(三)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效果顯著。積極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啟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等試點工作,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石漠化面積持續減少,區域水土資源條件得到明顯改善。2012 年以來,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 2123 萬公頃,完成防沙治沙 1310 萬公頃、石漠化土地治理 280 萬公頃,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由上個世紀末年均擴展 34.36 萬公頃轉為年均減少 19.8 萬公頃,石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 38.6 萬公頃。
(四)河湖、濕地保護恢復初見成效。大力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濕地保護修復制度,著力實施濕地保護、退耕還濕、退田(圩)還湖、生態補水等保護和修復工程,積極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初步形成了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多種形式的保護體系,改善了河湖、濕地生態狀況。截至 2018 年底,我國國際重要濕地 57 處、國家級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156 處、國家濕地公園 896 處,全國濕地保護率達到 52.2%。
(五)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取得積極成效。陸續開展了沿海防護林、濱海濕地修復、紅樹林保護、岸線整治修復、海島保護、海灣綜合整治等工作,局部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鹽沼等典型生境退化趨勢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生態狀況總體呈現趨穩向好態勢。截至 2018 年底,累計修復岸線約 1000 公里、濱海濕地 9600 公頃、海島 20 個。
(六)生物多樣性保護步伐加快。通過穩步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持續實施自然保護區建設、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等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截至 2018 年底,我國已有各類自然保護區 2700 多處,90%的典型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 65%的高等植物群落納入保護范圍。大熊貓、朱鹮、東北虎、東北豹、藏羚羊、蘇鐵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呈穩中有升的態勢。
二、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自然生態系統總體仍較為脆弱,生態承載力和環境容量不足,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保護壓力依然較大,部分地區重發展、輕保護所積累的矛盾愈加凸顯。同時,在推進有關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落實還不到位,也影響了治理工程整體效益的發揮。
(一)生態系統質量功能問題突出。全國喬木純林面積達 10447 萬公頃,占喬木林比例 58.1%,較高的占比會導致森林生態系統不穩定,全國喬木林質量指數 0.62,整體仍處于中等水平。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積仍占 1/3 以上。部分河道、濕地、湖泊生態功能降低或喪失。全國沙化土地面積 1.72 億公頃,水土流失面積 2.74 億公頃,問題依然嚴峻。紅樹林面積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相比減少了 40%,珊瑚礁覆蓋率下降、海草床蓋度降低等問題較為突出,自然岸線縮減的現象依然普遍,防災減災功能退化,近岸海域生態系統整體形 6 勢不容樂觀。
(二)生態保護壓力依然較大。我國在生態方面歷史欠賬多、問題積累多、現實矛盾多,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承載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且面臨“舊賬”未還、又欠“新賬”的問題,生態保護修復任務十分艱巨,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一些地方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存在差距,個別地方還有“重經濟發展、輕生態保護”的現象,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活動大量擠占和破壞生態空間。
(三)生態保護和修復系統性不足。對于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的內在機理和規律認識不夠,落實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權責對等的管理體制和協調聯動機制尚未建立,統籌生態保護修復面臨較大壓力和阻力。部分生態工程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和治理措施相對單一,一些建設項目還存在拼盤、拼湊問題,以及忽視水資源、土壤、光熱、原生物種等自然稟賦的現象,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整體提升成效不明顯。
(四)水資源保障面臨挑戰。水資源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經濟社會用水大量擠占河湖生態水量,水生態空間被侵占,流域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用水保障、水質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面臨嚴峻挑戰。一些地區長期大規模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入 7 侵等生態環境問題。部分城市過度挖湖引水造景,加劇水資源緊缺,破壞水系循環。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居高不下,不少河流污染物入河量超過其納污能力,部分地區地下水污染嚴重。
(五)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外部性,受盈利能力低、項目風險多等影響,加之市場化投入機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仍不夠完善,缺乏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修復的有效政策和措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缺乏有效途徑,社會資本進入意愿不強。目前,工程建設仍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投資渠道較為單一,資金投入整體不足。同時,生態工程建設的重點區域多為老、少、邊、窮地區,由于自有財力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
(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標準體系建設、新技術推廣、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比較欠缺,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現象,關鍵技術和措施的系統性和長效性不足。科技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不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產業仍處于培育階段。支撐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調查、監測、評價、預警等能力不足,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建立。
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在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 8 向往更加強烈,對優美環境的訴求更加迫切。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是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殷切期盼的重要途徑,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
從現在起到 2035 年,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美麗中國目標的重要時期。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為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基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公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參與治理的意愿進一步增強,為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供了較好的社會環境。生態保護和修復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工作,必須順應時代要求,抓住歷史機遇,統籌謀劃、大力推進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努力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好、修復好,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美麗中國目標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