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4-09 10:25
來源: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5)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占地對生物量會有一定的損失,但損失量較小。垃圾焚燒廠二噁英的排放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處于不同地理位置、采用不同煙氣控制技術的垃圾焚燒爐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各不相同。規劃項目應采用先進污染控制技術,以減輕對附近大氣及土壤、植被環境的影響。
(6)地下水影響分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應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610)要求在廠內采取地下水分區防滲措施,以減輕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7)土壤環境影響分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產生的焚燒煙氣含有重金屬、二噁英類,可能沉降至項目周邊土壤地面。焚燒發電廠應合理選址,采取先進的煙氣凈化措施,最大限度減輕對土壤造成的影響。
(8)環境風險影響分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應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制定廠內風險重點管控單元,制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并定期演練,與項目所在地采取聯控聯防,杜絕環境污染事故發生。
(二)環保對策與建議
《規劃》中各項目選址應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盡量遠離生態保護紅線區域,項目范圍內無環境敏感目標;應選用合適的焚燒爐型,對垃圾焚燒設施煙氣中酸性氣體、氮氧化物、顆粒物、有機物及重金屬等進行控制;采用密閉式壓縮車進行運輸,垃圾卸料、垃圾輸送系統及垃圾貯存池等采用密閉設計,垃圾貯存池和垃圾輸送系統采用負壓運行方式,垃圾滲濾液處理構筑物加蓋密封等方式防止惡臭;滲濾液經處理達到《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中的要求及接管標準后接入城市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回用或達標排放;對廠區不同的污染防治區結合所處場地的天然基礎層防滲性能以及場地地下水位埋深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滲措施;從項目廠址選擇、廠區平面布置優化、設備選型優化及隔聲、減振等方面減小對聲環境的影響;加強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按照循環再利用的原則減少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爐渣進行綜合利用,焚燒飛灰采取穩定化處理后,應進行特性監測,滿足《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相關要求,可運至衛生填埋場或配套灰場進行填埋處置。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應建立完善的重點污染源監控體系,覆蓋常規污染物、特征污染物的環境監測體系,實現煙氣中一氧化碳、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和焚燒運行工況指標中爐內一氧化碳濃度、燃燒溫度、含氧量在線監測,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
(三)綜合評述
《規劃》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與其他相關規劃、指導性綱要、環境保護政策等具有良好的協調性和一致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規劃項目應根據相關標準規范和環境準入要求,切實落實各項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規劃》整體定位明確,規劃實施對環境的影響在可接受范圍之內,總體可行。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
省級相關部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協調配合,項目所在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落實主體責任,上下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地方環衛主管部門應依據城市發展規劃,結合當地環衛發展需求,科學制定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及其配套項目推進計劃,并會同本級發展改革、自然資源、財政、生態環境等部門,落實項目用地、資金等建設條件;地方發展改革部門負責規劃內重點項目審批、PPP項目推介及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地方自然資源部門在土地利用計劃中對重點項目給予重點保障;地方財政部門對重點項目運行資金予以積極支持;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負責監督檢查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措施落實情況以及項目環保設施運行情況。
(二)政策保障
結合相關產業政策,以法律為依據,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促進環衛行業依法管理。嚴格執行生活垃圾處理各項工程技術規范、操作流程和污染控制標準,切實做好煙氣處理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場退出機制,鼓勵和引導專業化企業規范建設、誠信運營,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完善環衛行業監管體系,建立污染物排放日常監測制度和督察巡視制度,強化運行管理考核,建立生活垃圾運營單位失信懲戒機制和黑名單制度,提高科學監管水平。組織開展第三方監管,規范監管機構資質要求,實現行業全過程專業化監管,促進行業規范發展。按照“誰受益、誰付費,誰受損、誰受償”的原則,建立污染損害補償機制。
(三)資金保障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機制,拓寬籌資渠道。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對規劃內重點項目的支持,加大各級財政對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及運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保障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運行。落實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稅收優惠政策,制定城鎮生活垃圾收集和減量激勵政策,建立利益導向機制。鼓勵技術成熟、資金雄厚的專業化生活垃圾處理企業利用PPP等各種方式參與城鄉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及運維。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推進過程中,建立更完善的利益補償與平衡機制,對征地拆遷、移民安置等補償就高不就低,在政策范圍內合法合理給足經濟補償。
(四)技術保障
加強對項目建設的技術指導,建立和完善全省垃圾處理技術和標準體系。加強技術研發,積極推動清潔焚燒、二噁英控制、飛灰無害化處置和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夯實行業技術基礎。加強規劃引領,優化工程設計,提高規劃設計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提升項目建設水平。結合實際需要,加強對從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及運營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的培養。加快垃圾焚燒設備的技術改造和處理技術的科技創新,提高行業科技水平。
(五)公眾參與及宣傳教育
高度重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所在地周邊社區發展和居民生活問題,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宣傳活動,宣傳普及有關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的知識,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生活垃圾分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觀念。鼓勵社會團體和公民積極參與循環經濟和資源再利用項目建設,營造人人關心環境衛生、人人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局面。鼓勵企業積極融入相鄰社區公共事務建設,將矛盾對立方轉變為利益相關方。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全過程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機制,擴大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推動公眾廣泛參與環境衛生建設事業,使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從“博弈型”向“共享型”轉變,引導形成“鄰利效應”。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