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16 09:3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劉琪
垃圾分類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有害垃圾,即生活源危廢。生活源危廢屬于危險廢棄物中的一類。E20研究院通過對危廢市場長期的觀察發現,2018年下半年以來,危廢處理市場逐步回歸理性,在政府調控下危廢處置平均價格穩中略有上升;危廢運營企業均將戰略重點放在穩步落地新建項目、安全合規運營建成項目上;投資機構在一陣風潮過后也更加理性得看待危廢市場。
通過對各地區危廢處理率以及許可處理釋放量進行統計分析,E20研究院將各地區分為以下幾類:
E20研究院于2019年8月發布了《危險廢棄物處理行業分析報告》(2019版),深入介紹危廢處理行業趨勢、市場空間、政策現狀、技術發展、投資分析、細分領域等多方面(參考閱讀:“無廢城市”建設下的危險廢棄物新機遇)。
兩山經濟下的垃圾分類思考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成為新時代指引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綱領,垃圾分類的也被賦予了更加深層次的意義。對行業的不同參與主體而言,對垃圾分類基于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角度的理解各有不同。垃圾分類的出發點是提高資源利用水平、是實現生態平衡、是推動文明進程,而歸根結底,其根本初心是維護人民利益。基于不同經濟基礎、不同社會發展程度、不同文化,國內外先后衍生出多種因地制宜,相對成功的垃圾分類模式。E20研究院認為,未來隨著垃圾分類的全面推廣,我國不同地區結合其傳統文化、消費習慣、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區位特征等城市特點,亦將會逐步孵化出適宜當地的垃圾分類模式。E20研究院將垃圾分類帶來的效益按照不同維度的考慮,大致分為三類: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是緩釋效益。垃圾分類的環境效益需五到十年方可部分釋放。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數量出現了迅速膨脹的趨勢,已經嚴重超過了目前城市的自凈能力。面對“垃圾圍城”愈演愈烈的困境,在系統化的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從前端入手,通過垃圾分類后分別進行精細化、專業化分類管理,從而盡可能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并通過探尋奇點價值挖掘其中某些“垃圾”對生態環境的正面效益。垃圾分類不僅僅是前端的分類,隨著分類收運和處理體系的完善,生活垃圾末端走向更加精細的處理設施,“可資源化”的垃圾通過物質循環、資源化利用增加環境正面效益,“不可資源化”的垃圾通過分類實現減量后減少環境負擔,并進入無害化處理設施避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實現垃圾分類環境效益上的貢獻。
社會效益,也可理解為政治效益,其效益釋放的時間寬度一般在50-100年。垃圾分類全面強制推廣后,其對人民利益保障、社會發展進步等方面的效益將隨著政策體制的建立健全,人民分類習慣的逐步培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而緩慢釋放。從政治角度看,社會效益的緩釋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我國作為黨領導下的發展中大國,行政干預能力相對較強,在推動社會發展,提高人民幸福程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標桿地位,社會效益雖“見效慢”,但一旦社會格局得到塑造,人民素質有所提升,將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從垃圾的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到分類處理,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參與者認真對待,才能保證垃圾分類的最終實施。作為一項全民參與的系統工程,垃圾分類不僅僅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直接體現著社會文明的水準。環顧世界,以日本、德國、瑞典等國家為代表的垃圾分類先進國家,往往伴隨著較高的社會文明發展程度。類比于公共場所全面禁煙條例的推行,中國“動真格”的推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無疑也是社會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的一次契機。借助行政手段推動垃圾分類全面開展,除生態文明要求外,也將對我國社會文明的進步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而經濟效益大多著眼于當下的體現。從局部考慮,垃圾分類增加了分類投放、收運和處理設施的建設運營費用,分出的有機垃圾處理費用也高于混合處理的生活垃圾焚燒成本,在局部、當下的視角考慮,垃圾分類短期內似乎是不經濟的行為。但長遠來看,在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后,可回收垃圾資源利用更高質、一般垃圾末端處置更高效、有機垃圾處理利用更有序,在固體廢棄物綜合管理體系下,生活垃圾綜合處置成本將明顯降低,固廢資源化利用水平將穩步提升,生態系統有機質的良性循環將逐漸形成。
對可回收垃圾而言,將濕垃圾分出后的可回收垃圾受污染的程度將明顯降低,對其經濟價值的提升有最為直接的作用;對一般生活垃圾(干垃圾)而言,干濕分離后進入終端處理設施的成分含水率將有所降低,焚燒效率得到提高,且混合垃圾產生的極難處理的滲瀝液問題亦將緩解,能源化水平將明顯提高。而對前述及的餐廚、廚余等有機垃圾(濕垃圾)而言,由于內含大量油脂和蛋白質,加工成高蛋白優質飼料可代替玉米、豆粕等,按干物質含量計算,5000萬噸餐廚垃圾相當于500萬噸優質飼料,內含的能量相當于每年1000萬畝大豆的蛋白質產出量。除此之外,有機垃圾還可以通過厭氧發酵制成沼氣,用于發電和用作清潔能源等。沼渣等產物有機質含量較高,具有肥效快,肥效穩定等特點,經過進一步加工成有機肥后可替代工業化肥,進入園林、果園等農業種植領域,資源化價值得以轉化和實現。
當各類分出的分類垃圾處理穩定持續地關聯了農業、能源、再生資源利用等領域,它就不僅僅是環境產業,而是具有價值交集和價值增量的兩山產業,不再僅僅是“無害化”的終點站,而成為一個價值奇點,是“資源化”的中轉站。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