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10 09:5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李艷茹整理
經過近年來的推進,垃圾分類已逐漸成為共識,并在部分城市探索落地。在實踐過程中,一些尚未通順的環(huán)節(jié)及有待解決的新問題開始展現。近日,在2019(第七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中,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劉建國、上海大學環(huán)境化工學院教授錢光人、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原總工王克虹、蘇州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處副處長何晟,就垃圾分類中的新進展與新問題、新機遇與新挑戰(zhàn)等話題展開探討。對話由E20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國家發(fā)改委及財政部PPP雙庫定向邀請專家薛濤主持。
新進展
在上海的垃圾分類發(fā)令槍沒打響之前,國內諸如深圳、蘇州、廈門、寧波等城市就已開展了大量的實踐,廈門和寧波還開展了廚余垃圾分類,并建設了廚余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幾年過去,垃圾分類已在多地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何晟介紹,2016年前,蘇州垃圾分類主要采用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三分法,并在部分小區(qū)開展廚余垃圾分類的試點。其中有害垃圾是分類的重點,每年收集量約100噸,這種分類模式和之前未分類相比,增加的投入相對較少。從去年起,蘇州開始逐步擴大廚余垃圾分類的覆蓋范圍,今年以來,根據國家的相關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廚余垃圾分類推進的措施,開始新建廚余垃圾集中處置設施。
何晟
王克虹提到,深圳在2015年的時候就提出了“九大分流”,建立起了完善的分流體系,主要針對可回收垃圾,也包括果蔬垃圾,大分流方面的全鏈條均已打通。在此過程中,政府施行兜底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引導作用。2017年以后,深圳開始推行分出廚余垃圾。 “在大多數人看來,不將廚余分出來就相當于沒有做垃圾分類。但目前來看,廚余垃圾源頭收集的分類方法還有待完善,提高科學性和人性化水平;集中收集以后的廚余垃圾的集中處置技術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王克虹
錢光人表示,上海垃圾分類的進程及熱度超過預期。“上海垃圾分類工作我一直在參與,沒有想到強制垃圾分類會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包括塑料袋的收費,當時上海市環(huán)保局也請我們做預判,我當時說估計蠻難的,后來沒有想到塑料袋銷售變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市場行為,一個袋可以收到兩三塊,成為了城市的一個盈利手段。”
劉建國總結,這一年里,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一些軟的東西變硬了”。 如意識是軟性的東西,行動是硬性的,最近可以明顯看到意識轉化為了行動。以前談到垃圾分類,一般想到的都是獎勵措施,哄著大家去做;現在這樣的獎勵措施已經不是主流,主要還是靠法律的強制作用。如果做不到,就要承擔相應責任,可能受到處罰。目前來看,垃圾分類已經跟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密不可分,跟個人形象、自我評價相關聯(lián)。
新問題
在用制度化力量推動垃圾分類時,對于市場而言,可能并不是完全規(guī)范、恰當的方式,會產生一些低效的結果。薛濤提出問題:“政府力量、居民力量、市場力量,三者應當如何平衡?”
劉建國指出,在垃圾分類取得成績的同時,過去一些硬的地方卻開始軟化,變得搖擺不定,模糊不清。“目前的垃圾分類,有很多短板要補齊,但在補短板的過程中,設施主次定位、處理系統(tǒng)結構等事宜需要明確、過硬,就是從哪里來的,到哪里去了,成本多少,績效如何,都必須清晰可考,像過去進入到焚燒廠、填埋場一樣。但在目前系統(tǒng)復雜了,鏈條更長了,這些地方反而變得語焉不詳、模糊不清了。如果說不清楚,最后主要渠道還是進填埋場、焚燒廠,那算不算違法?”劉建國判斷,要使原先有的硬性基礎繼續(xù)硬下去,需要考慮工作推進過程中的適度適量,從頂層設計上避免理想化傾向,注重結合實際、循序漸進。如果一廂情愿的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劉建國
目前,生活垃圾前端投放環(huán)節(jié)得到了極大關注,何晟認為,無需過于糾結一些太細節(jié)的分類。他解釋:“應盡量減少在前端的二次分揀,一是投入較大,二是執(zhí)著于前端分揀與垃圾分類這件事的初心相違背。現在的終端處置設施可以采用相應的設備解決混入的少量雜質,可以花更少的成本解決問題。”
此外,廚余垃圾桶的設置也存在“鄰避效益”。由于廚余垃圾易腐壞、氣味大,居民對于小區(qū)中的廚余垃圾桶的設置大多不太歡迎。何晟提出:“或許可以考慮借鑒臺北或日本的做法,不設廚余垃圾桶,而是讓廚余垃圾運輸車定時定點來,讓居民直接把廚余垃圾扔到運輸車上。居民也可以像往常一樣扔到其它垃圾桶,但投到廚余車上就會有獎勵或者垃圾處理費的抵扣,這樣可以提高廚余垃圾收集的質量。”
王克虹認為,垃圾分類工作還需要更多地考慮經濟規(guī)律及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分類必須要符合經濟規(guī)律、符合人性,必須要有內在驅動力,而不能是被迫的、靠監(jiān)督的。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社會生活成本高,居民生活中的不方便也有時間、精力成本。 此外,很多小區(qū)強制擺廚余垃圾桶,再把這個責任強加給物業(yè),沒有一分錢的補貼,物業(yè)還要花費水電,居民也不配合,這種模式難以持續(xù)。”
“我期待垃圾分類可持續(xù)進行,但垃圾分類良性循環(huán)的動力機制還未形成。”錢光人指出,現在環(huán)境產業(yè)并不景氣,但千軍萬馬都在做垃圾分類,管垃圾分類督導的大媽需要比較大的資金投入,這明顯是一種短期的動力機制。他認為,如果長期的垃圾分類可持續(xù)動力機制與市場機制做不好,上海有很大可能在幾個月之內又回到常態(tài)。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huán)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huán)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技術的前進方向就是‘三十年河東,三...
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yè)戰(zhàn)略論壇上...
010-884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