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7-24 10:43
來源:湖北宜昌人民政府
開展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基于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結果,制定實施全市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計劃。2020年底前,完成省下達的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目標任務。
(五)防范化工企業轉型升級遺留場地土壤污染隱患
1.更新疑似污染地塊名單
將134家化工企業、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列入疑似污染地塊名單,按照疑似地塊的要求推進后續管理。
2.加強對化工企業搬遷改造過程監管
嚴格規范企業“關、轉、搬”活動。在關停搬遷過程中編制應急預案、規范各類設施拆除流程并安全處置遺留固體廢物。確保關停搬遷過程中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妥善處理污染物,待生產設備拆除完畢且相關污染物處理處置結束后方可拆除污染治理設施。拆除活動結束后,組織編制《企業拆除活動環境保護工作總結》,并保存歸檔拆除活動過程中污染防治相關資料。
強化各部門監督職責。建立各部門信息溝通機制,及時掌握企業拆除計劃信息,嚴格履行屬地環保監管職責,督促拆除企業嚴格落實技術規定,并加強拆除全過程環境監管。
3.開展化工企業場地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
制定土壤調查評估計劃。根據地塊的潛在污染程度和開發利用的緊迫性制定關停搬遷企業疑似污染地塊調查評估計劃。按照計劃完成沿江134個化工企業專項整治地塊的調查評估工作,并根據關停、搬遷企業遺留地塊工作的進展對土壤調查計劃進行動態調整。
開展疑似污染地塊初步調查。根據疑似污染地塊調查評估計劃,縣級環保部門書面通知土地使用權人,由土地使用權人開展調查評估。土地使用權人需在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六個月內按照環境標準和技術規范,完成初步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建立地塊信息一企一檔,初步“診斷”場地污染狀況。將調查報告及時上傳至污染地塊信息系統,并向社會公開。
推進污染地塊詳細調查及風險評估。根據調查報告及結論,確定污染地塊企業名單,并書面通知土地使用權人。關閉、轉產、搬遷企業涉及場地設施拆除的,其土地使用權人在接到書面通知后,最遲在場地設施拆除完畢后5個月內完成土壤環境詳細調查及風險評估;轉產、就地升級改造企業不涉及場地設施拆除的,其土地使用權人在接到書面通知后5個月內完成土壤環境質量詳細調查和風險評估。編制調查報告和風險評估報告,及時上傳至污染地塊信息系統,并將主要內容向社會公開。
強化地塊風險信息共享。將污染地塊環境檔案在環境管理平臺共享,便于土地規劃、管理部門充分了解遺留場地的環境風險,降低因土地用途不當或者場地污染未有效清除帶來的環境和健康風險。未按照規定進行評估或者經評估認定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的建設用地,禁止作為居住、公共管理與服務、商業服務用地進行后期開發使用,國土部門不得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六)落實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1.編制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
各縣(市、區)結合本區域產業結構和土壤環境質量現狀,以影響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的土壤污染問題為重點,制定區域內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明確土壤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及責任單位,建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重點工程項目庫。縣級規劃于2018年12月底前完成并報市環保局備案。
2.遵循治理與修復原則
污染者付費。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造成土壤污染的單位或個人承擔治理與修復主體責任。責任主體發生變更的,由變更后繼承其債權、債務的單位或個人承擔相關責任;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的,由土地使用權受讓人或雙方約定的責任人承擔相關責任。責任主體滅失或不明確的,由土地所在縣市區人民政府依法承擔相關責任。
合理確定修復目標和修復需求。根據土地擬開發利用類型,采用適宜的土壤治理修復標準,確保修復后的土地符合再開發利用的使用要求。優化和調整城市建設項目規劃,在充分保障人體健康的基礎上使修復需求最小化。
強化污染地塊風險管控應用。制定風險管控策略,探索污染地塊風險管控模式及管控措施,阻斷污染擴散或暴露途徑。
重視土壤-地下水聯合修復。統籌考慮土壤與地下水高度關聯性,形成相對統一的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開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3.推進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
確定試點示范項目。選取大堰沖尾礦庫閉庫改造項目、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遺留工業場地土壤治理項目、選取高山蔬菜基地土壤環境修復與治理項目作為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項目,在污染防治體制機制、項目庫建設、資金項目管理、項目工程實施、技術路線方法、修復治理成效、監督管理能力進行大膽探索。2020年底前完成建設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
推進項目庫實施。制定年度工作計劃,以可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地塊和重金屬污染地塊為重點,推進化工、醫藥、金屬制造、尾礦庫優先開展治理與修復工程。積極推進落實治理與修復類項目庫,開展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和風險管控,完成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目標任務。
4.鼓勵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
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研究。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力量開展土壤治理與修復技術攻關。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科研項目扶持力度,重點支持高山蔬菜種植區域污染土壤以及化工、醫藥等行業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攻關,助力尾礦庫礦渣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提高治理修復的效率和成效,提升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
搭建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交流的平臺。鼓勵開展土壤修復基礎研究的技術應用,整合共享技術研究成果,加快土壤修復科技成果轉化。依托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路徑,搭建產學研綜合示范服務基地。
強化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學術交流。通過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法律法規、技術應用等專題講座的開展,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和項目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技術人員的科技水平,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進步。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