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1-19 17:18
來源:中國水網
開展電磁環境本底調查,完善防治電磁輻射污染的政策法規,做好總體規劃,合理安排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布局,嚴格輻射建設項目審批;加強廣播電視、移動通信、高壓輸變電等伴有電磁輻射基礎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保護“三同時”竣工驗收,強化對電磁輻射項目的有效監控。
三、強化放射源的安全監管
組織開展全區放射性本底調查、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放射性污染調查、集中飲用水源地放射性水平調查。實施第二次全區放射源清查,編制放射源清查行動計劃,摸清放射源底數,完善更新全區放射源數據庫,建立廣西輻射安全管理信息系統。積極推進鈾礦冶環境污染治理,加強退役鈾礦山治理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加大退役鈾礦山長期監護力度,完成 2010 年前關停的鈾礦冶設施的退役治理和環境恢復工作,嚴格控制鈾礦冶設施三廢排放。深入開展伴生放射性礦現狀調查,及時擴充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輻射環境監督管理名錄,提升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安全監管水平。加強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工作,規范廢放射源、放射性廢物庫的管理,排除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確保“十三五”期間不發生較大及以上級別的輻射事故。開展城市放射性廢物庫清庫工作,完善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保系統,廢舊放射源做到 100%安全收貯。
四、加強核電項目全過程環境風險管理
加強防城港核電站的核輻射安全監管,開展電站輻射環境本底監測和運行期監督性監測。對計劃新建的防城港紅沙核電二期工程、防城港白龍核電、桂東(平南)核電等項目,做好項目布局規劃,認真論證項目選址,開展項目建造前環境放射性本地監測調查,加強環境風險預防工作。
第八章 強化空間管控,優化分區管理
以主體功能區為基礎,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明晰城鎮發展、基本農田、生態等各空間邊界,制定施行各空間生態和環境保護政策和管控措施,優化環境分區管理,積極推進形成宜居適度的城鎮空間、集約高效的農業空間、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
第一節 統籌空間布局,推動多規合一
根據不同國土空間的自然屬性、資源稟賦、環境承載,明確劃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三類用地空間的管制界限。制定空間分區管控辦法,明確三類空間發展要求和環境保護要求,嚴格落實每類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和相關措施。適當增加生態用地和農業用地,并嚴格保護,保障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的比重;調整生態脆弱地區的生產和生活空間布局,減緩城鎮空間和生態空間疊加布局對生態空間的破壞和侵占程度。嚴格控制重點開發區城鎮用地和產業結構盲目擴張,適當擴大服務業、交通、公共設施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促進城市集約緊湊發展,建設集約型城市群。制定城市群空間管制規劃,優化城市群空間結構,有效協調城市間空間拓展沖突,促進傳統的國土開發方式向城鎮— 農業—生態空間協調的國土開發方式轉變。城鎮空間比例控制在 16.7%范圍內,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比例分別不低于 36.0%和 47.3%。
實施環境空間功能化管理,落實環境差異化要求空間落地和用途管治,編制實施廣西環境功能區劃,制定實施基于環境功能的分級分區控制體系,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推動“多規合一”,引導城市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往生態化、集約化轉變。精準確定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比例和邊界,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三條紅線,制定差異化空間開發管控措施,提升各級政府空間管控能力和效率。積極推動柳州城區等試點地區“多規合一”,建立有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推動建立廣西空間規劃體系,積極引導城鎮建設、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合理布局。
第二節 基于生態承載力,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一、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積極開展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前提。2020 年完成全區設區市、縣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科學分析生態承載力與國土空間開發之間的矛盾,建立環境承載力監測評價體系,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接近、達到或超過承載能力警戒線的地區,加快調產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及時采取區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二、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依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制定實施區域差別化產業政策和環境準入政策,實行區域產業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
重點開發區。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完善重點行業產業布局,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重大項目原則上布局在重點開發區,加強對各類產業發展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在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中落實規劃環評要求,進一步強化規劃環評對項目環評的指導和約束作用。在環境容量超載地區、污染嚴重地區和環境敏感區域嚴格控制“兩高”行業發展,新建、改建、擴建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量置換。北部灣區域嚴格限制煤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冶金產業發展,合理調控海岸帶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布局。西江流域干流沿岸,要嚴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化學纖維制造、有色金屬冶煉、紡織印染等項目環境風險,合理布局生產裝置及危險化學品倉儲等設施。鼓勵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節能環境保護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城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進行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
重點生態功能區。制定出臺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和禁止類產業目錄、鼓勵發展產業清單、產業準入和環境標準要求,加強產業政策和環境準入的引導與約束作用,嚴格限制“兩高一資”產業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布局,鼓勵發展生態保護型旅游業,在水源涵養區禁止鋼鐵、造紙等高耗水產業的布局,在生態敏感、生態脆弱區域和重要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限制煤炭、礦山開采等土地消耗和易造成生態破壞產業的發展,在重要生物多樣性維護區禁止大規模水電開發和林漿紙一體化產業發展,嚴格限制破壞生態的項目布局。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