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60年代,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因為化學廢棄物的傾倒導致嚴重的土壤環境問題至今,土壤污染已遍布世界五大洲,并主要集中在歐洲,其次是亞洲和美洲。土壤污染是一個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其不僅嚴重影響土壤質量和土地生產力,還會危及食物安全、人體健康乃至生態安全。因此,土壤污染修復成為了許多國和地區關注的重要領域。
我國土壤修復產業還面臨很多問題與挑戰,諸如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發展戰略不明確,市場混亂;修復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產業鏈合作亟待解決等,需借鑒國外經驗。
立法亟待完善
我國對土壤污染防治的相關法律法規都只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并且分散而不系統,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細則和有威懾力的責任追究條款。兩會代表曾指出,“我國急需制定一部專門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對各類用地的質量標準建立、污染的風險評估、污染控制以及污染后的治理與修復等進行系統調整。”
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污染場地管理框架和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對污染和調查修復責任的認定等做出了明確規定。
日本最早在土壤保護方面立法,基于風險管理的土壤污染防治模式,對工業企業關停與轉產、及進行土地再開發時產生的土壤污染進行了規定;美國對土壤污染采取“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同時明確了政府的責任,規定了美國環保局在實施土地整治行動時的具體程序;澳大利亞很重視從整個生態維護的層面進行土壤污染防治,如對國內某些區域土壤通過設立保護區的辦法進行重點保護。意大利的例子也很典型,歐洲是工業化的先行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意大利就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工業化時期建立起來的各種工廠雖然使意大利借此變成了發達國家,但代價也非常慘重,如都靈市一處特殊的建筑當年是座鋼鐵廠,因環境污染被關閉,經數年的土壤修復目前已成為一處環境優美鳥語花香的生態友好型建筑,從那些治理過程的照片中很難將這座美麗的建筑與當年那座遭重度污染的舊工廠聯系起來。這些土壤修復是在歐盟基金的資助下,經數年精心打造完成的,在修復過程中意大利掌握了先進的土壤修復技術。目前意大利人的食物70%以上來自有機農業,中小學午餐更是被強制用100%有機農業產品。
修復技術需提升
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過去的30年間,歐、美、日、澳等國家紛紛制訂了土壤修復計劃,巨額投資研究了土壤修復技術與設設備,積累了豐富的現場修復技術與工程應用經驗,成立了許多土壤修復公司和網絡組織,極大的促進了土壤修復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在“十五”期間才得到重視,列入了高技術研究規劃發展計劃,其研發水平和應用經驗都與美、英、德、荷等發達國家存在差距。
有專家指出,在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西方國家,異地填埋和水泥窯焚燒技術并不是行業修復的主流,據了解,發達國家較多采用的是固化與穩定化、熱脫附、生物修復、化學氧化還原等效率高、風險低、系統預測性高的異位修復方法。國內大多數土壤修復技術還處在研發和示范階段,很少能夠真正運用于實際的場地修復中。在我國,如何開發成本低廉、簡單易行的實用技術是當前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要問題之一。
修復市場前景廣闊
發達國家對場地修復的投入非常大。美國20世紀90年代用于污染土壤修復方面的投資約上千億美元;日本調查顯示,有32萬個受重金屬或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場地,全部修復約需1600億美元;荷蘭上世紀80年代已投資15億美元進行土壤污染的修復;德國僅1995年就投資了60億美元凈化污染土壤。我國正在制定土壤環境保護規劃,隨著礦山土地修復和耕地修復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示范工程的成功,整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會迅速增長。
目前,我國受到污染的耕地已達3億畝,預計整個土壤修復的市場規模到2020年或達到上萬億元。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兩會期間表示,3年來國家已經拿出了97億元支持重金屬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防治正在逐步推進。國內的場地污染治理行業大幕剛剛拉開,預期市場前景廣闊。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