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北京杭州兩地專家建言文化解圍垃圾圍城

時間:2011-09-07 16:42

來源:新浪環保

兩地專家四手聯彈,文化解圍垃圾圍城

  ——第二屆垃圾與文化論壇北京、杭州專家精彩發言(節選)

  主持人 蘆俊發言:

  眾所周知,中國的發展是主引擎,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兩大矛盾必須面對。一是道路擁堵,二是垃圾圍城。垃圾之事看似很小,其實很大。最小的事情是最難的事情,最臟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同時,垃圾我們感覺到的又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它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解決,除了政府的重視、財政的投入、技術的支撐,它更關鍵在于文化的引領和民眾的參與。因為垃圾處理的核心最后是減量,而真正減量的源頭在于每個人。每個人的改變關鍵在于心靈的啟迪。那么心靈的啟迪需要文化來化人,需要藝術來養心。

  在肖家保理事長的親自關心和親自指導下,去年9月9日,在杭州舉行了第一屆垃圾與文化論壇,提出了垃圾是支點,可以撬動政治。第二屆垃圾與文化論壇,又有幸請到了眾多著名的學者、專家,來參加,我們希望通過學術界、藝術界、媒體界、黨政界和民間各位有識之士對垃圾之事的鼓與呼,來推進社會的崛起,來推進民間力量更多的參與,來推進中國城市垃圾處理水平的轉型升級。

  (蘆俊:杭州市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肖家保: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理事長、原中國建設報社長、中國商報總編輯

  垃圾處理和管理行業,總體來說還是一個弱勢群體,這些年來雖然各地方都高度重視,但是總體來說還是聲音太弱。所以首先你得吆喝,北京話叫干什么得吆喝什么。所以我們得吆喝起來。一嚷嚷就得找聲大了,然后要有技巧,再一個是吆喝的人得多,人少了不成氣候。

  所以我們建立了這么一個論壇,想讓各路豪杰在這兒幫著我們吆喝、吶喊。俗話說會哭的孩子能吃奶,我們得吆喝起來,讓各方重視,因為咱們還不是讓自己吃奶,垃圾這個事,咱們是為大家,也是為自己。所以“義工”這個詞不太對勁,這不是義工,就是為咱們自己。我做好垃圾事業,不光是為了人類,同時也為自己,是為了我的子孫、我的后代不管你是為公、為私、為大我、為小我,我們都要做好垃圾這個事情——這個觀念如果能樹立起來,垃圾問題的解決就不是一個難事。

  顧曉奮:杭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今天我們在這金秋的美好時機,我們相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開第二屆垃圾與文化論壇,暢所欲言,集思廣益,以文化的獨特視角共同探討垃圾處理事業發展大計,意義重大,也十分必要。

  今年4月19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  9號文件,要求加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工作力度,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改善城市居住的環境。垃圾是支點,可以提升文明,文化是引擎,可以推動發展。做好城市垃圾處理工作,需要政策的支持、資金的投入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而文化在垃圾處理工作中,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可以回溯源頭,感悟本性,可以潤物細無聲,促進我們生活習慣的轉變,為城市垃圾工作更好地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杭州從2009年開始,通過推行直運新模式,開啟了垃圾處理事業的新進程。通過一系列的舉措,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垃圾與文化的結合,引領事業發展所取得的成效。第一屆垃圾與文化論壇的成功舉辦,以及影響力,更加堅定了我們辦好第二屆垃圾與文化論壇的需求。垃圾圍城,文化解圍,小小垃圾箱,裝著大文化,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論壇活動,及各位專家、各位學者的參與,進一步同進垃圾與文化的研究,并借助文化這只無形之手,轉文化力為生產力,以此促進城市垃圾處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

  江山:杭州市委黨刊《杭州》雜志社社長

  作為東部地區大省,杭州一直也被垃圾問題所困惑。但所幸我們在垃圾處理工作上探索了很多的新路子,一直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杭州市委市政府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去年我們還專門成立了生態與環境保護課題組,對杭州市主城區各縣市的生態問題做了專題調查。杭州環境集團通過城市垃圾處置的杭州模式打造,為杭州描繪了一條通常的出口線。他們通過開展一些創新活動,比如建設垃圾填埋生態公園,打造環保教育第二課堂,舉辦文化研討活動等,將垃圾處理的杭州模式推廣到全國各地。

  垃圾處理是一項長遠而持續的工作,近年來,杭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已經獲得了多項國際榮譽,也被譽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點城市,國家的低碳城市試點,今年6月,西湖生態景觀又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取得這些榮譽,對杭州來說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機遇。杭州生態城市走綠色發展之路變得更加清晰和堅定。

  今天由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杭州環境集團和杭州市委黨刊《杭州》雜志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垃圾與文化研究論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試圖通過文化的力量、傳播的力量和藝術的力量來推動我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這是民眾所愿,歷史所向,時勢所趨的重要活動。

  孫善春:中國美術學院哲學博士、副教授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的發言題目叫《桃李春風行天下》,為什么選這個題目呢?

  中國古書上說潘岳到孟縣去做長官,在河陽遍植林木,桃李成林,他離任時,老百姓依依惜別,不忍心讓他離開。從這里我看到的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我們也希望每一個為政者,每一個為人民做事的官員,政府的人員,都能夠象潘岳一樣,考慮為人民留下什么,為當地留下什么。

  為政之道在于政,目前垃圾問題是全世界公認的難題,是所有政府可以無縫對接談論的主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各級政府官員能夠從政治的角度來正視垃圾的現實,才是解決我們環境難題非常重要的前提保證。

  垃圾問題是老大難的問題,怎么解決,老大難的問題永遠只能用老大出面,才可以解決。而在環境問題上,為政者不能只考慮到短平快的效應。

  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鼓與呼,來獲得各級官員的認可,獲得他們的注意。每一個心懷綠色天下問題的企業家,是不是有必要成立一個非常高效的、有力的游說團體,讓這個團體在各個層面上發揮作用,來影響我們各級為人民服務的官員們?如果這個目標能達到的話,我們在垃圾文化事業的努力,就可以獲得更快的效應,更好的結果。
牟廣豐:國家環保總局環評司巡視員

  垃圾問題的解決首先在于它的減量化,怎么減量?我覺得我國在減量化這方面做得是最不夠的。第一個是過度包裝。比如又快到中秋節了,月餅送禮又開始滿天飛了,從月餅盒子的包裝,就可以看出來多少城市的生活垃圾是由于過度包裝造成的。

  再有一點,是餐飲的浪費。健康的飲食就是七八分飽,可現在北京越是高檔的飯館門口越是車水馬龍,官員也好、商人也好、企業家也好,對浪費是見怪不怪,眼皮都不眨。有時候吃掉的飯菜可能只占點菜的20%,大多數都是被浪費的。這種風氣不轉變,怎么垃圾減量化?怎么節能減排?

  第三,非理性消費。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消費行為,可能在時尚文化、商業文明的引領下走上了一條歪路。消費心態不是滿足自己生活的日常需要,而是圖一種快感。這些都導致我們的垃圾減量不了,或者減得很少。

  世上本無垃圾,只是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是資源錯位。如果資源都能夠利用到位,我們從源頭上做到理性消費——這些行為我們能做到了,我們才有資格說垃圾減量化。

  李軍玲: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城市社區項目負責人

  我們地球村在1996年開始推動社區居民的家庭源頭垃圾分類,一直走到現在,我們也總結出來一條經驗。我們認為,垃圾分類不是一個目標,循環再利用、末端處理才是我們垃圾最根本的方向。

  地球村這么多年都在干什么呢?首先是倡導綠色生活,培育綠色社區。我經常去社區給居民做一些講座,從家庭就開始垃圾分類,建立和傳播一種從資源到資源的概念。我們希望能用自己的宣講,讓廣大的公眾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生活方式。我們希望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公眾參與到垃圾分類的運動當中來。

  垃圾分類實際上是一場人民戰爭,是要靠全民來實行。我們通過倡導綠色生活,培育綠色社區,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從小事情做起,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人生的價值。

  鄭也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全國著名社會學家、博士生導師

  如何減少垃圾?關鍵在減少。關于減少垃圾,我談幾個思路。

  一個思路是制度革命,要收費。收誰的費?一是收消費者的費,二是收生產者的費,消費者的費難收,生產者的費好收一點。所以我認為比較聰明的做法是把重心瞄準生產者,這些商品是你制造出來的,你要負責回收。我提的路數就是,一件商品報廢成為垃圾的時候,生產者就要給一筆錢來回收這個垃圾。

  再一個是包裝革命。有一本書叫《垃圾革命》,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說包裝不是越便宜越好,是越貴越好。易拉罐的材料是鋁合金,挺貴的,所以都被收走了,賣錢了。這里面有一個非常好的提醒,就包裝而言,要追求用貴一點的材料做,這才能保證重復使用,才能保證再生。

  再下來說商業革命。這種商業革命,就是人們跟一個商家形成永遠的服務,建立這樣一種制度。舉例,我不用買家用電視,我是買家里終生的看電視的使用權。我給你1萬塊錢,我們家一輩子看電視,東西壞了你就來管,靠這個東西讓企業不是老想推出一個新款式,老是不斷換代來追求利潤——這樣,就從商業源頭控制住了不必要的浪費和垃圾。

  周孝正: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名社會學家

  現在動不動我們就講科學,其實科學只能解決求真,不能解決善惡,也不能解決美丑。美并不是科學,美是對社會公正的內心追求,是對美好人生的內心寄托。

  垃圾與文化也是一個美育的問題,就是以什么為美,以什么為丑?我把它理解為一種信仰,一種對大自然的心靈仰慕。

  垃圾與文化,就是在追問我們的精神家園在哪?我們必須要再傳承一種文化,中國有2000年的儒家文化,這種非常深厚的文化傳統,就是以驕奢淫逸為恥。談到垃圾與文化問題時,我覺得首先就是一個反躬自問,你到底以什么為榮,以什么為恥,以什么為美,以什么為丑?

  所以垃圾問題,最后就是一個文化問題,也就是你到底想怎么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的問題。

  梁平:《環境與生活》雜志社執行總編

  在理論上,很多專家說得非常好,讓我特別受啟發。剛才鄭也夫提了很多解決方案,這種解決方案,也許有的有點超前,但確實能給人很多啟發。

  我記得采訪過一個臺灣專家,也是垃圾分類專家,他說兩岸都是中國人,壞習慣都一樣,既然臺灣今天能做到垃圾零廢棄,資源全回收,我相信大陸人也能夠最終做到。當然,我們可能必須非常樂觀才行,可能這個路還很漫長。

  我是一個操作性的人,總愿意從操作層面考慮垃圾問題,但今天聽到這么多專家從理論上,從文化的角度把垃圾問題說透了,說到位,我覺得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劉明:浙江省委黨校、浙江行政學院教授

  我對垃圾問題一直很關心,但是也是非常悲觀的。為什么這么講呢?我跟梁從誡先生很熟,跟他也交流過。從梁從誡先生搞NGO,搞環境保護,到現在大概有20年時間。這20年間,中國垃圾積累的速度快,還是垃圾處置的速度快?我看是垃圾積累的速度快,并且越來越嚴重,沒有得到消解。

  垃圾危機源于西方的消費主義,而在西方,消費主義已經走到頂了,必須要解決了,所以西方的綠色組織,后工業時代,聲浪很高,觀念也深入人心。而在中國,我們的消費主義、GDP主義還在往上躥,全民都拜金,全民都拜GDP。人家到拐點了,我們還在往上走。

  第二,我們政府強勢,民間弱勢。在中國,政府強勢的事情都比較好辦,但是垃圾問題,垃圾危機,垃圾圍城,垃圾圍鄉,政府這個事能不能處理呢,我還展望不到這一點。所以這個東西要靠公民社會,要靠NGO非政府組織一起來出力。

  但是我們現在的NGO不發達,公民社會還在雛形,這給我們的垃圾處理帶來很大的麻煩。

  曹增節:杭州市品牌辦副主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與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我有個感覺,就是我們這個會議的規模太小。現在我們對垃圾對城市的影響,對垃圾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應該大聲疾呼。在垃圾與文化的關系之間,傳播非常重要,要把我們的理念,要把我們行動的計劃,向全社會進行有效的傳播,要發出我們的聲音,讓這個世界聽到有這么一種非常嚴肅的、牽扯到每一個人的、涉及到未來的聲音。

  我們要影響有影響力的人,而不是針對于一般的老百姓,要影響那些高官,要影響那些城市的管理者,要影響那些大財團,要影響那些大富人。環保的意識,垃圾處理的意識,在中國已經走過了十年、二十年的道路,但它的成效跟預設的還差得很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聲音直接傳播到那些有影響力的人那里。

  我們的強勢政府,作為一個城市的管理者,他為什么要來關心垃圾,他有什么動力來關心這個事情?我覺得最有效的一個手段就是考核。我們講綠色GDP,中間能不能增加一個跟垃圾處理有關系的指標,一定要建立對這些官員的約束機制。道德是重要的,感情也是重要的,但是我覺得對于社會管理的現實來講,要法治。我覺得應該建立對官員考核的綠色指標,應該建立約束機制,建立一個比較好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王翼奇:中國辭賦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辭賦學會會長

  我們現在大聲疾呼垃圾文化,那肯定跟詩要有關系,因為詩可以變化人的內在氣質。一個高華大美的人,他當然不會亂扔垃圾。孫博士提到“河陽一縣花”的潘岳,潘安是美男子,他不但形體美,也有內在美,他才會在河陽種花種樹,做這么美的一件事。

  杭州是一個詩詞之都,曾有兩個大市長,都是詩詞大師,一個是白居易,一個是蘇東坡。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多美。蘇東坡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有一個天才的聯想,從西湖聯想到西子,這個比喻也非常美。現在杭州申遺成功了,杭州是天堂,但是杭州市民的氣質上去了嗎?內在的美有了嗎?這個很重要。我剛才不斷地強調變化氣質,升華人的內在美,垃圾減量,不妨從改變人的內在美,變化人的氣質做起。

  駱宏:杭州市五云山療養院院長,心理學博士、副教授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與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如何圍繞垃圾文化,激發一種積極的情緒?這是我思考的主題。

  我有個反省,我們坐在這里呼吁,到底能影響什么?我們心理醫生很難做,上一堂課可以賺很多錢,但做一個咨詢,要讓人家發生行為上的變化非常難。

  我今天在論壇上也聽到了這樣一種情緒,就是嚴厲的、憂慮的和無可奈何的情緒。我們每次在討論生活問題、社會問題的時候,我覺得最后都是以這種情緒來收場,收完場以后我們大家還是該干什么去干什么。

  而我是一個心理醫生,別人付費給我,我必須要去處理他的問題,我必須思考到底用怎么樣的咨詢方法、怎么樣的心理疏導才能讓一個人的行為發生變化?

  我把現在我們國家讓一個人行為的變化歸納了6個字,叫“威逼、恐嚇、利誘”——這是一個誤區。如果我們想推動持久的變化,不能停留在意義、歷史上,不能變成憂國憂民的事情。

  在垃圾問題上,我們要營造一種舒適的、放松的氣氛。我們要把垃圾與文化打造成一種時尚去影響年輕一代。我們要讓年輕人覺得,我環保,我時尚;我環保,我讓別人羨慕。同時我們要讓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來引導這個時尚。在垃圾、環保的事情當中,要讓不同的人群體會到不同的積極情緒,體會到垃圾與文化中的時尚感。只有時尚,它才能引領潮流。

  洪麗華:浙江省歌舞劇院合唱團副團長、青年指揮家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與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在文化解圍的道路上,我認為是不能缺少音樂的。它符合一個規律,用美來美化我們生存的社會環境。我們改造環境,不正是一種審美活動嗎?我們追求環境美,創造環境美,不就是為了自身和諧發展嗎,不就是為了我們和子孫后代獲得幸福美滿的生活嗎?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化是我們追求環境美,創造環境美的一條必勝之路。

  中國垃圾事業打破圍城的高峰體驗,要靠文化先行,先知者先行。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先知先覺的人領導后知后覺的人,再開發不知不覺的人。所以我在想,作為中國垃圾事業的先知先覺者,我們應率先走入圍城,并帶著各自不同的文化武器,帶領圍城里的人走出來,同時也吸引更多的民眾走進圍城,并最終打破圍城,實現中國垃圾事業的高峰體驗。

  蔡樹農:《美術報》書法周刊主編,西泠印社社員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與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地球是因人類更美妙了,還是因人類提前遭遇了危機?人類應不應該稱作萬物的主宰,人類在大自然的浩瀚進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說人類渺小,她創造了多少奇跡,說自然偉大,經人類無節制的瘋狂蠶食,自然正日趨暴露出不自然的不和諧的脆弱。天人合一的愿景盡管一次次被提及肯定,但適宜天人合一的自然條件卻一天天滑向深淵——誰能拯救人類,誰就能拯救地球!

  破壞是容易的,報復是容易的,一剎那,一眨眼,山崩海裂,家園盡毀。重建則是重負,難以一蹴而就,有些東西失去了會永遠失去,不要說重建,重溫都是問題。根本方面,人類不可能是自然的對手。

  “人有性靈。草木亦有性靈。大自然的美是純凈的,極致處,可以用來療人之‘毒’;然而,這種美也是脆弱的,又是容易被人污染的。”一位畫家朋友如此憂郁地憂患。

  污染的結果是產生垃圾,垃圾遍野、垃圾圍城、垃圾泛濫,精神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垃圾像躲不過去的瘟疫警示人類處處當下留情。保護地球—地球污染,情何以堪?

  人類需要有未來,地球需要有未來,未來的彼岸閃爍藍色的星光,她可以清潔人類的靈魂,可以蕩地球的污濁。彼岸之藍,渡一切方舟。

編輯:劉永麗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xjxbt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