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13 11:27
來源:江蘇人大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嚴格控制危險廢物無法就近利用、處置的建設項目。
第六十六條 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關于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的規定,結合本行政區域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管理要求并動態調整。
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單位應當落實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環境。
第六十七條 產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對未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和危險廢物排除管理清單、可能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危險廢物鑒別工作,鑒別完成后將鑒別報告等相關資料上傳至國家危險廢物鑒別信息平臺并向社會公開。
危險廢物鑒別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開展危險廢物鑒別,對其出具的鑒別報告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不得弄虛作假。
第六十八條 本省對危險廢物的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環節 實行全過程二維碼管理。
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設置、掃描包含二維碼的危險廢物標簽和危險廢物設施標志。
第六十九條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危險廢物產生量小的單位的分布情況,統籌推進危險廢物專業化收集、貯存設施建設,推動實現就近收集。
鼓勵收集危險廢物的單位為危險廢物產生量小的單位提供危險廢物管理方面的延伸服務,提升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水平。
第七十條 貯存危險廢物的,應當依法配套建設符合國家和省相關要求的貯存設施或者貯存點,并根據危險廢物的類別、數量、形態、物理化學性質和環境風險等因素進行分類貯存。貯存點貯存時間和數量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十一條 轉移危險廢物的,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平臺填寫、運行危險廢物電子轉移聯單。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推動優化跨省轉移危險廢物的審批程序。
第七十二條 運輸危險廢物的,應當采取防止污染環境的措施,并遵守國家有關危險貨物運輸管理的規定。
省生態環境、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和海事管理機構建立危險廢物運輸聯動監管機制,實現危險廢物運輸過程的信息共享,防范環境風險。
第七十三條 利用危險廢物的,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環境保護標準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去除其中有毒有害物質,防止污染環境。
第七十四條 通過水泥窯等設施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的,應當符合國家標準。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危險廢物的類別和危險特性,制定水泥窯等設施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的管理要求。
通過焚燒方式處置危險廢物的,應當實時公布處置設施運行和污染物排放情況,并聯網至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第七十五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產生、收集、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單位進行環境管理規范化評估,并加強評估結果應用。具體辦法由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制定。
第七十六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審批頒發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情況,包括經營單位名稱、經營范圍、經營數量、貯存處置設施地址、有效期和對應的許可條件等內容。
第七十七條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建立城鄉一體的醫療廢物收運體系,合理設置醫療廢物收集點和暫存場所。醫療廢物收集點和暫存場所的建設和運行應當符合疾病防治和污染防治要求。
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加強對醫療廢物收集、貯存、運輸、處置的監督管理,防止危害公眾健康、污染環境。
第七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突發環境事件中產生的危險廢物應急處置納入政府應急響應體系,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應急能力建設,保障危險廢物應急處置。
在重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事件發生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協調醫療廢物等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處置等工作,保障所需的車輛、場地、處置設施和防護物資。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環境衛生、交通運輸、公安等部門應當協同配合,依法履行應急處置職責。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七十九條 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八十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職責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有權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八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接受未依法取得行政許可或者未依法備案的省外轉入固體廢物,或者為擅自傾倒、堆放、丟棄、遺撒省外轉入固體廢物提供幫助或者便利條件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
第八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收集、貯存、利用、處置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規定如實記錄工業固體廢物相關信息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