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0 16:41
來源:中國固廢網
日前,《天津市發布生活垃圾治理規劃》正式發布并施行,《規劃》實施期限為“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本規劃生活垃圾類型主要為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及其他垃圾,不含有害垃圾,有害垃圾由生態環境部門監督管理。規劃提出,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至2025年通過新建擴建實現垃圾焚燒處理廠總處理能力18550噸/日、廚余垃圾處理廠總處理能力2330噸/日。
詳情:
天津市生活垃圾治理規劃
2020年7月,我市頒布了《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加強生活垃圾管理,改善人居環境,保障公眾健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為貫徹落實《條例》要求,全面提升全市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改善人居環境,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市城市管理委會同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組織編制了《天津市生活垃圾治理規劃》。規劃范圍為天津市全市域。
一、規劃背景
“十三五”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力度,穩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積極開展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強化生活垃圾的管理,通過市級相關部門和各區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動,全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生活垃圾收運體系進一步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能力大幅提高,為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奠定良好基礎。
(一)主要成就
1.垃圾分類工作效果顯著
我市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源頭分類減量模式逐步建立,分類收運處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分類實效穩步提升。通過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廣泛宣傳動員,推動垃圾分類知識進小區、進家庭、進機關、進企業、進樓宇、進校園、進商場、進醫院、進軍營、進媒體,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居民覆蓋率達到95%以上,公共機構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不斷配置專業垃圾收運車輛,收運能力顯著提升。全市13座生活垃圾焚燒廠處理能力達到17450噸/日,實現全部焚燒無害化處理,在國內率先完成“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標。
2.生活垃圾治理相關法規政策不斷完善
2017年以來,為加快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治理體系,我市相繼印發了《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市容園林委市發展改革委關于我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實施意見的通知》(津政辦函〔2017〕157號)、《2019年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津分類辦〔2019〕1號)、《市城市管理委關于印發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津城管廢〔2019〕145號)、《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津政辦規〔2021〕9號),明確提出了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發展目標和工作要求。2020年7月29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對我市生活垃圾分類作出了詳細規定,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環境,提供了法治保障。另外,印發了《關于印發天津市生活垃圾收集、貯存、運輸、處置設施建設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津城管建〔2020〕188號)、《市城市管理委市市場監督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公安局關于重新公布天津市廚余垃圾管理辦法的通知》(津城管廢〔2021〕90號)、《市城市管理委關于印發天津市大件垃圾管理辦法的通知》(津城管廢規〔2021〕3號)、《關于印發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精品示范點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市城市管理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關于印發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全流程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津城管廢規〔2021〕7號)、《市商務局關于印發進一步推進城市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津商流通〔2019〕6號)、《市商務局關于推動與生活垃圾收集、運輸相銜接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津商流通〔2021〕6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進一步規范了生活垃圾的設施建設和分類治理工作,加強了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全流程監管。
3.跨部門合作機制不斷加強
市城市管理委充分發揮生活垃圾治理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作用,加強政策引導和規劃指導,強化監督檢查和相關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全力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規劃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市電力公司等職能部門按照國家關于垃圾處理相關要求和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加強對垃圾處理項目的指導服務,強化協作配合。各區人民政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工作機制,統籌各區職能部門,抓緊審批生活垃圾處理項目,確保項目合法合規建設運營。
(二)存在問題
1.分類收運設施存在突出短板
部分地區轉運站建設時間較早,設施老化,缺乏分類轉運能力,甚至存在滲濾液和臭氣等二次污染隱患。部分農村地區轉運站覆蓋率較低,現有轉運設施已無法滿足農村垃圾的收運需求,轉運設施的規劃建設力度有待加強。
2.廚余垃圾處理能力不足
廚余垃圾終端處理能力尚未滿足實際需求,處理能力仍有較大缺口,且設施設備穩定運行難、處理成本高,廚余垃圾集中和分散處理技術亟待進一步研究應用。
3.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網絡有待完善,垃圾回收利用率較低,與生活垃圾收集、運輸的銜接需有待加強,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企業“小、散、亂”的情況依然存在。
4.垃圾填埋設施環境問題日益顯現
部分填埋場環保、技術和運營管理水平不高,填埋覆蓋措施不完善,雨水導排不暢,除臭效果不佳,滲濾液存量過大,對周圍環境存在污染隱患,已成為生態環境新的風險點。
5.生活垃圾治理的管理體制機制仍需完善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