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6 10:06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何潤田等
繼圓滿完成“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南部和西南部六座標桿廠現場評審后,在2022年1月7日至1月10日,來自12家標桿行動成員單位的一線技術和中堅管理人員組成的評審團,歷時四天,拜訪了共計三城四廠。評委們化身“觀察員”,用專業的介紹和生動的筆觸帶大家一同感受國內甚至世界一流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繼圓滿完成“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南部和西南部六座標桿廠現場評審后,在2022年1月7日至1月10日,來自12家標桿行動成員單位的一線技術和中堅管理人員組成的評審團,歷時四天,拜訪了共計三城四廠。評委們化身“觀察員”,用專業的介紹和生動的筆觸帶大家一同感受國內甚至世界一流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上海環境何潤田博士表示,社會主義垃圾焚燒廠,技術工作讓人上癮。
浙能錦江環境技術部陳增豐表示,“六化標桿廠”中的“化”字是評價的真諦,既是標桿行動的出發點,也是標桿行動的落腳點。如何實現“六化”,關鍵在于做好“化”字功夫,直接考驗管理者、建設者的智慧和遠見。
更多專家的精彩分享將在正文中為大家娓娓道來。
這次筆者作為上海的地主,接待了行業龍頭企業的各位同仁,同樣感觸很深,借此機會寫下一些思考,希望各位專家老師同行的朋友和其他行業的朋友多多指教。作為聲名在外的大上海的標志性項目,來到上海參加評審的評委擠滿了一整輛中巴車,感謝標桿行動秘書處組織的一線交流活動,現場到來的專家熱情指導了我們運營過程中的一些技術性難題,大家相談甚歡,收獲滿滿。
這次東部四廠的共性是園區化。東部整個沿海地區,北至膠東,南到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一個“弓”型海岸線,人口密度大、城市化程度高是這些地方共同的特點。上海、青島、合肥三個城市,作為東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集約”和“協同”就成為其固廢處置末端設施的鮮明亮點。本次四個項目有三個都是“系統化”標桿焚燒廠,那么我就想著重聊一聊我對“系統化”的“協”這個字的感悟。
以上海環境的天馬無廢低碳環保園區為例,焚燒、餐廚垃圾、廚余垃圾、地溝油、建筑垃圾、污泥、危廢幾大類固廢,劃分為四大區域,實現了園區內能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互協同。最大的亮點有三個,一是廚余垃圾全量穩定運行,保障了上海作為垃圾分類先鋒的末端資源化處置,也探索出了一種能夠可靠完成基本托底保障的分類后廚余垃圾的處置模式,為濕垃圾進一步的資源化打好了基礎。正是因為有了可靠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才能夠打開腦洞、提起膽量嘗一嘗濕垃圾高值資源化技術的新螃蟹。第二亮點,則是整個園區運營管理的集中模式,整個園區的管理使用一套班子,信息系統也進行了統一,實現了不同工藝技術人員的交互式學習模式,有助于人才綜合培養。第三亮點,整個園區做到了內部協同,不只是把項目建在一起,而是深度的系統性協同,固渣共享焚燒、臭氣共享處置、蒸汽共享梯級利用、污水共享分段分類處置等。
老港項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15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積說起來大家可能沒有概念,舉個通俗的例子說明一下,就是在一個絕大多數建筑高度在四層左右的靜脈園區內部開車可能會迷路。評審團在老港基地,參觀了2000噸/天的濕垃圾項目,世界最大的醫廢處置項目,最后來到了9000噸/天的焚燒項目上,坐在海景會議室內邊吃盒飯邊交流。評委們對老港的運營模式很感興趣,這里我也多寫一些自己對老港運營模式的思考。
老港固廢基地,是政府的全資市政工程,即投資方為政府,上海城投作為屬地國有企業,負責運營。而老港基地與其他固廢處置項目不同的地方在于,這里是沒有盈利性指標的,唯一目的就是完成整個上海市的固廢保障性處置工作。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上海市固廢處置的環保、安全、穩定,同時還承擔了大型固廢處置工業化技術的前瞻性探索任務,是中國環保工程技術領域的最大實證基地。同時,老港形成了獨特的技術人才培養和技術革新探索模式,每一位一線員工,都能夠有機會獲得技術培訓和提升課程培養,參與技術討論,討論出的可行方案很快就能獲得實證機會,有些成功,有些失敗,技術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曲折向前進步。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老港基地這種獨特的模式,擺脫了商業化垃圾處置的利益至上,保障了員工的基本需求,又通過給予員工提升自我、創造高級價值的機會,有可能作為后BOT時代的運營模式范本。
青島康恒西海岸項目,是將焚燒廠、餐廚垃圾兩個項目有機結合,結合兩種成熟工藝,以工藝協同的方式打造了一個景區式的新型靜脈產業園區。青島項目由于建設在旅游城市,必須達到超凈排放的標準,因此對廢氣的處理和廢渣的零排放方面作出了行之有效的工藝探索,成為了山東省最美園區之一。
中國環保集團的肥西產業園,體現了城市“全固廢”協同處置理念,包含了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污泥、病死禽畜、裝修及大件垃圾、醫廢危廢等的處理處置,目前已經完成焚燒和餐廚垃圾的水、蒸汽、固渣、能源的協同,并且為后續項目預留了工藝接口。這種設計方式在各類多源固廢處置技術不斷成熟的今天,非常適合大中型城市使用,以焚燒廠為核心,進行適應性園區化改造,充分發揮焚燒廠的發動機功能,帶動其他品類固廢的協同處置,產生集約性的系統化效益。
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可視化調度平臺、智慧數字平臺等體現出了信息化;熱火朝天的生產運行值際競賽體現了精細化;干垃圾濕垃圾與污泥之間的協同處置體現了系統化,工程師對于將建筑垃圾與爐渣綜合利用進行系統性協同中試的建議也悉心接受。
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要用一個“大”字來形容,是目前全國占地面積最大的基地;12條生活垃圾焚燒線,是國內目前已運營的日處理垃圾總量最大的。企業精神上承接著奉獻擔當,疫情期間的事跡令我感動,有溫度、泛書香的企業文化值得學習,晚間課堂、仿真機室和聯合辦學的1+3格局體現了高度的社會化。
青島西海岸康恒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會議室里的口號展現了公司執行力的態度:“會必議,議必決,決必行。”美麗的黃島項目像一座要啟航的帆船屹立在天地間,項目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立體感十足,波光粼粼的外立面和超大號的LOGO十分醒目。
中國環保肥西生態環保產業園的參觀大廳的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很多的小動物標本和綠色設計,我想一定是小朋友們特別喜歡的。評審會上遇到了綠色動力蚌埠項目的老支總,來自不同公司卻相鄰的兩個項目總經理在此相聚一堂,大家一起開心地聊技術聊項目。我情不自禁的感慨環保事業才是真的樞紐,是人與人之間,是人與自然之間、更是E20與我們之間的樞紐。
此前,通過對“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評價導則的認真研讀,深刻體會到標桿行動在推進垃圾焚燒發電行業規范化、精細化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助力行業快速迅猛發展,同時我也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社會化、系統化、樞紐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是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發展和努力的方向。
評審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基地內部涵蓋了生活垃圾處理項目、醫療廢物處理項目、濕垃圾處理項目、滲濾液處理項目、填埋場項目等多個再生能源項目,其不需產生經濟效益的經營理念,將市政環衛行業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宗旨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是上海市各類垃圾處置的托底項目,為上海城市正常運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上海作為窗口城市,也是疫情防控、防疫處理的排頭軍。無論是垃圾焚燒項目,還是危廢處置項目,都為公眾提供了學習科普的重要基地。老港環保基地充分體現了項目社會化、精細化、樞紐化的重要作用。
位于青浦區的上海環境天馬項目,以國家雙碳戰略為基礎,構建“碳管家”數據庫及信息化管控平臺,通過對項目內各工藝環節雙碳情景規劃,提出了以“人——數據”為主線的智慧數字平臺整體功能設想,垃圾發電、餐廚廚余、建筑垃圾系統化渾然一體,污水零排放、煙氣超低排放、良好的廠區環境,對天馬項目成為環境友好型優秀企業良好的助力。
開拓進取、揚帆起航,青島西海岸的康恒黃島項目,正如她優美的建筑設計,在固廢處理的每個環節精耕細作,垃圾焚燒超低排放、餐廚及污水凈化處理、飛灰穩定化填埋處理、爐渣綜合資源化利用,每一個產廢環節均由廠內自行處置,充分體現了固廢產業園的系統化特征,最大限度的實現了廢物處理及綜合利用的價值。
在評審過程中,與各標桿企業一線生產專家的技術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探討了多項行業難題,比如針對渣坑霧氣較大無法安全穩定運行、循環水零排放、濕法脫硫凈化間防腐問題、脫硝超低排放等問題,也都對我日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項目特點: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以無廢低碳為發展理念,園區分布有垃圾焚燒發電、濕垃圾資源化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園區內污水、殘渣、蒸汽、沼氣的處理設施實現了協同和資源能源共享。參觀大廳氣勢磅礴,各種展示具有特色,參觀路線緊湊,參觀通廊明亮,現場的小指標采用液晶屏以數據列表和柱狀圖現實非常醒目。此次參評“系統化”標桿,在循環水排污方面基本上已實現水平衡,各種資源循環利用率較高。
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項目特點:老港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老港鎮,是上海市“一主多點”固廢處置體系布局的“主基地”。目前,老港基地承擔著上海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理和醫療廢棄物處理的重任,還是建筑垃圾等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末端。目前老港基地是固廢處理能力最大、處理對象最多元、資源能源利用產業鏈最完善的綜合處置基地。老港的醫廢處置是此次參觀最大的亮點,現代化智能化的流水作業引起各位評委的高度關注。自主研發的醫療廢物全流程智能化信息系統,實現無人值守,醫廢在收運處置過程中,不會和人接觸。自動輸送線將裝滿醫療廢物的雙層周轉箱送到自動上料機器人的作業區,機械臂對周轉箱抓取倒料。老港二期焚燒廠的大樓外觀十分現代化,現場沒有聞到任何的異味,參觀走廊看得到的地方也是整潔明亮,現場集控室4個人操作8臺爐基本實現智能化控制,人員得到了高效利用,垃圾燃燒火線非常均勻,整個運營管理水平還是非常不錯的。
青島西海岸康恒環保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特點:青島西海岸新區靜脈產業園以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處理為核心,通過固體廢棄物之間的協同共生關系,真正實現污染物集中控制和廢水、廢渣等的零排放,整個園區非常漂亮。廠區兩面環山,廠內綠化優美,整體采用去工業化設計,主廠房進行造型設計,減少工業氣息,打造花園式垃圾焚燒廠。其中主廠房設計為帆船的造型,煙囪就好比是帆船的桅桿,廠房就是船身,寓意揚帆起航。
外立面選用了藍色主題,遠看像是點點漣漪的波紋,從另一側看,又是一浪高過一浪的波紋,與青島的碧海藍天遙相呼應。社會化方面參觀路線清晰,解說員解說非常到位。在參觀區設有教育基地,提供理論科普以及互動體驗等。現場涵蓋垃圾分類宣傳、垃圾焚燒工藝講解、環保小講堂和多媒體互動等內容。項目設立了社區共享中心,內含足球場、籃球場、休閑廣場等多個項目,為鄰居提供便利,吸引社區居民走進工廠切身體驗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變廢為寶的過程。
中國環保肥西生態環保產業園是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下屬的全資子公司—中國環境保護公司投資組建的,全面負責合肥市肥西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建設及運營。合肥市肥西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地點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花崗鎮蔡沖村新街垃圾填埋場南側,距合肥市中心約25千米,距肥西縣政府約7千米,用地面積約179.4畝,項目總投資11.47億元,一次建設完成,建成后日處理生活垃圾2000噸。項目采用世界上先進的機械爐排爐焚燒技術和煙氣凈化處理技術,其中垃圾焚燒爐和煙氣凈化處理設施均采用進口設備,適合于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含水量高、熱值低的特點。園區中除焚燒發電項目外,已投產有肥西縣餐飲及廚余垃圾處置項目,是合肥市作為國家46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國家級驗收的示范項目,廚余垃圾處理規模為800t/d(其中餐廚垃圾400t/d,家庭廚余垃圾和其他廚余垃圾400t/d)。項目采用BOO模式,總投資5.1個億,能夠有效地解決肥西全縣以及合肥市西南片區餐飲及廚余垃圾處置問題,大大提高了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利用率。
現場參觀學習過程中,首先我注意到項目主體建筑各處采用的透明玻璃及鏤空材料建設,風格新穎采光良好,包括綜合樓前方大型臺階中央的流水設計都透露出現代化企業氣息。接下來進入生產現場,包括垃圾焚燒發電車間集控室、水處理車間及其集控室、廚余垃圾處理車間,廠區內各指示牌齊全,車間內設備及管道干凈衛生,各值班人員工作中也是井然有序、各司其職。最后我們參觀了項目生活區,生活區內綠樹環繞,進門處一道拱門,門內一池綠水,也透露出公司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覺。
在參觀上海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先后參觀了天馬生活垃圾焚燒廠二期、建筑垃圾及濕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在餐廚垃圾、建筑材料垃圾處理及與生活垃圾處理之間更具相輔相成的工藝,實現了無廢、低碳、環保的特點。同時園區還充分運用大數據、BIM等新技術,并著手構建“碳管家”數據庫和信息化平臺,打造集約高效的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項目的爐渣處理完全可以依托建筑垃圾廠將爐渣在園內進行處理,更好的進行資源能源原位循環利用,更好的體現系統化、低碳化的特點。
在參觀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時,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以生活垃圾為主的標準化、規范化、生態化固廢綜合處置基地,無愧于“大”之一字,整個基地內配套國內最先進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需要我們各大環保公司進行學習借鑒。在參觀濕垃圾處置中心時,在餐廚垃圾預處理系統工藝時,學習到黑水虻生物處理工藝,年產鮮蟲2000噸,實現產物的資源化利用,減少了二次污染。在參觀上海醫療廢物處置基地,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作為上海最大的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毅然堅守在防疫的第一線,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確保完成生產運行任務的同時,有效發揮文明示范、教育引領和服務社會功能,社會化的意義已淋漓盡致的體現,給全體員工點贊。在此次參觀過程中,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是以上海環境為運營單位的非盈利性質的體系,為整個垃圾焚燒環保行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希望能夠依托于基地內,為“碳達峰、碳中和”的美好愿景,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完善并研究更好的環保體系及處理工藝,探索出垃圾焚燒行業綠色、低碳、環境良好的發展路徑。期望探索出更加高效、高質量的運行設備,為一線工作人員創造出更好的工作環境。
此次上海環境現場評審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園區系統化協同處置程度高。
本次評審的上海環境運營的兩個項目,均在系統復雜傳程度、協同處置高度上給了我不小的震撼。在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區內,設置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濕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污泥干化處理廠、危險廢物處置廠。園區內其他項目的可燃物包括濕垃圾的沼渣、滲濾液處理后的污泥、建筑垃圾分選的可燃物送至焚燒廠進行焚燒處理,焚燒廠的滲濾液與濕垃圾的滲濾液、建筑垃圾項目的污水協同處理;濕垃圾的高濃度臭氣送至焚燒廠作為一次風燃燒,滲濾液原液回噴爐膛降低爐內溫度,減少滲濾液處理費用;滲濾液處理產生的沼氣送至濕垃圾項目統一沼氣發電處置,焚燒廠蒸汽作為污泥干化和濕垃圾處理的熱源。
二是園區物料資源化利用水平高。
在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區內,滲濾液處理系統產生的污泥、建筑垃圾分揀可燃物、濕垃圾殘渣全部進入焚燒爐進行無害化焚燒;建筑垃圾產生的骨料、金屬等,進行再利用或制磚,最大程度的利用建筑垃圾;濕垃圾處理過程產生的油脂送至有資質的回收企業進行生物柴油等利用,濕垃圾處理過程中的漿液通過發酵,產生沼氣,通過沼氣發電機進行發電;干垃圾焚燒產生的爐渣送至有資質的利用企業進行綜合利用;滲濾液處理過程的濃水全部回噴至焚燒爐處理;將污泥干化、濕垃圾處理過程產生的臭氣,全部收集進入垃圾坑進行焚燒處理,最大程度減少臭氣,還降低了臭氣處理的費用。
三是園區設備自動化水平高。
天馬園區、老港園區系統、設備自動化水平極高,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還節約了人工成本。兩個項目的生活垃圾焚燒爐都實現了ACC燃燒控制,汽輪機實現一鍵開機,暖機并網過程均實現自動化;老港園區危險廢物處置更是實現了與人的完全物理隔離,這對于當前抗疫、防止疫情傳播做出可重大貢獻,該危險廢物處置工藝及流程設計具有較強的推廣意義。
四是垃圾焚燒發電汽輪機運行效率高。
新建的汽輪機組采用的中溫次高壓參數設計(450℃、6.4MPa),并選用行業應用極少但效率更高的反動式汽輪機,較大的提升了汽輪機的運行效率,汽耗更是低至4.0kg/kW.h,達到了行業先進水平。
五是垃圾焚燒發電污染物排放指標低。
上海環境采用現有最全的煙氣組合凈化工藝,煙氣凈化采用“干法+濕法”的工藝,工藝組合型式為“減溫塔降溫+煙道直接噴射消石灰粉末+活性炭噴射+袋式除塵+濕式洗滌塔(氫氧化鈉溶液)+煙氣再加熱工藝”,煙氣排放指標極低,煙氣污染物排放指標大大低于歐盟EU2010標準,實現了煙氣的超低排放。
上海環境在響應國家政策走在了行業的前列,自主研發的“碳管家”數據庫及信息化平臺,通過碳管家平臺實時計算園區碳的輸入、輸出,精確計算園區的實時碳交易數據,對整個行業有較強的示范意義。
通過對上海環境天馬生活垃圾末端處置中心工程項目、上海老港環保基地兩個項目的評審、交流、學習,對標上海環境在經營管理、生產管理、設備管理、信息化管理精細化工作,在自身項目上很多地方可以借鑒、提升。上海環境項目通過標準化制度體系建設實現精細化管理,在物資精細化、運營精細化和設備管理精細化上都有很多亮點,在倉庫管理采用二維碼掃碼貨品出入庫的管理模式,做到智能盤庫,高效管理庫存,從而真正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在生產上嚴格執行兩票三制、垃圾儲運管理標準等制度,通過開展值際指標競賽制度、開展運行分析,提升各項生產指標,降低生產成本,最大限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上海環境天馬項目在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上做了很多技術創新,有很多值得借鑒、學習,在提質增效優化上,焚燒爐MCR點設計熱值按2400kcal/kg考慮,應對垃圾分類收集后的高熱值垃圾;余熱鍋爐采用“水噴淋吹灰+蒸汽吹灰+激波吹灰+振打吹灰”的在線清灰組合模式,避免了積灰結焦,提高設備長周期運行能力,提高蒸汽產量,縮短了停爐檢修時間。在環保優化上,煙氣處理工藝增設SCR系統,NOx排放量大幅減少,煙氣中各項污染物濃度遠低于歐盟2010、國標、地標排放要求。為適應處理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煙氣處理工藝在“干法+濕法”的基礎上增設“半干法”。通過采用降噪節水除霧型冷切塔實現冷卻塔全年脫白,通過“兩級GGH+一級SGH”實現煙囪煙氣全年脫白,還有交流會上提及的廢水再利用、滲濾液原液爐膛回噴、污泥干化技術改造等工藝就不一一列舉。
上海環境兩個項目的協同處置也是值得一提,將園區建筑垃圾及濕垃圾處理生產過程中的污水、沼氣、蒸汽等綜合利用,有效提高園區設備/設施利用率。對交流中大家分享的煙氣再循環、在線蒸汽清焦等應用,使自身的眼界及管理思路得到進一步提高。
通過對上海環境兩個項目的現場管理觀察及技術交流來看上海環境對于生產運營管理及技術管理上建立了非常細致的標準化體系,精細到每一項操作、每一項檢修工作、每一個設備的試運驗收及每一個采購設備的驗收等均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利用標準作為人員培訓的依據,強化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提升,在整體的運營管理質量把控建立了非常好的基礎。
上海環境在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上做了很多的探索與試驗,整體建設煙氣凈化處理系統采用“SNCR+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噴射+布袋除塵+濕法脫酸+SCR”七步法煙氣凈化工藝,能夠實現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同時對七步法脫酸工藝整理出了一套完成的運行管理手冊,值得我們學習。同時在技術創新方面:滲瀝液節能風機改造、水噴淋除灰系統改造、污泥干化技術改造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找到與我們公司相應的契合點,拓寬我們的改造思路。
各個項目在生產運行管理的信息化方面均進行了很多的探索與實踐,同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提高運行管理的精細化水平,信息化建設方面與業務的契合度非常重要,建成一套與自身實際情況相融合的信息化系統是我們運行管理精細化的基礎。
在進行技術交流過程中對于深能環保的運行管理精細化程度印象深刻,深能環保對于運行參數的統計分析及運行方式的優化、節能降耗工作等均進行了很多實質性的工作,比如設置專門的效率工程師及策劃主管工程師崗位對于整個的運行管理分析及設備維護檢修工作進行全過程管理。利用信息化系統可以實現“一天一成本”,深能環保將我們常規的月度經營分析細化到每天的經營分析,管理的時效性得到明顯的提高。
冬天的上海依然風和日麗,陽光很美好。我們來到上海環境旗下的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園區占地約1000畝,園內規劃建有生活垃圾焚燒廠,處理規模 3500 噸/日,濕垃圾資源化處理廠500噸/日,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1800噸/日等。進入園區,嚴然是一個大公園,錯落布置著各類設施,小橋流水、曲徑相通、移步換景,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若不是業內知情者,置身其中絕不會想到這里竟然是一個超過6000噸/日各類垃圾消納量的垃圾末端處置綜合利用中心。天馬再生能源公司領導帶領我們參觀了園區垃圾焚燒廠、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和濕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并進行座談交流;上海老港固廢基地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規劃總用地面積29.5k㎡,現有用地面積15.3k㎡,是全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固廢綜合處置基地。先后現場調研了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濕垃圾資源化處理量達2500噸/日;醫療廢物處置項目,處理能力達7.92萬噸/年;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二期共建設了12條750噸/日垃圾焚燒發電生產線,日處理進廠垃圾萬余噸;青島西海岸新區靜脈產業園屬“一園一企”整體 PPP 模式,占地869畝。園區規劃有垃圾焚燒、餐廚垃圾處理、滲濾液處理、飛灰填埋場、爐渣綜合利用工程等,綜合考慮了園區廢棄物處理、能量物質流的協同;中國環保旗下肥西生態環保產業園。園區已建成投運4*500噸/日垃圾焚燒廠、飛灰填埋場,餐廚垃圾處理、爐渣處理設施正在建設中,并規劃有污泥、醫廢、病死畜禽處置等項目。
垃圾焚燒項目的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社會化、系統化、樞紐化對標評價,按我個人的理解,“化”字是評價的真諦,既是行動的出發點,也是行動的落腳點。如何實現“六化”,關鍵在于做好“化”字功夫,直接考驗管理者、建設者的智慧和遠見。這次參評的4個項目中有3個申報了系統化方向,2個申報了社會化,精細化、低碳化、樞紐化各有1個項目申報。通過項目現場的考察交流與學習,讓人感慨良多,行業發展實在太快,尤其是近10年的發展,我國的垃圾焚燒項目不僅在速度和規模上遠超世界諸多國家,誕生了許多全球第一,也在標準和品質上開始領先于世界。這次東部地區的4個項目各有各的精彩,有著顯著的標桿效應,可以很好發揮行業的引領作用。
垃圾焚燒之系統化:垃圾焚燒處理工程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系統組合,垃圾接收儲存與輸送、焚燒、煙氣凈化、熱能利用、電氣、熱控等諸多子系統共同組成垃圾焚燒廠,需要用系統思維進行策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系統化標桿評價,要求在垃圾焚燒系統之上構建起全生命周期污染物的協同治理、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更要求在更大范圍內項目間的系統集成,形成更大范圍更高層級的大系統。上海環境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以垃圾焚燒為核心,建設形成了濕垃圾、建筑垃圾綜合協同處理能力的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康恒青島西海岸新區靜脈產業園,除了垃圾的輸入、能源的輸出,飛灰、爐渣以及污水都較好地實現了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與處理,突出體現了物質能量流的高效協同利用。中國環保肥西生態環保產業園圍繞垃圾焚燒廠構建城市固廢處置大系統雛形初現,長三角典型流域多源有機固廢集約化處置集成示范正在路上。
垃圾焚燒之社會化:垃圾以及垃圾處理早已成為最為重要的社會擾動因子之一,在我國破解鄰避效應的道路上,垃圾焚燒廠承擔起越來越多的社會服務功能。融入城市發展,發掘更多社會價值回饋社會、回饋自然,乃是垃圾焚燒廠未來發展的應有之義。無論是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及其生態環保基地,還是青島西海岸新區靜脈產業園,都已經形成專業成熟的社會開放模式,廣泛接待社會公眾、大中小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已經常態化。不僅有固定開放日大批社會公眾預約涌入參觀,更有不少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設計咨詢、運行企業等業界同行的交往學習,甚至是投資界專業人士的造訪調研。老港基地年接待訪問量高達數百批次、上萬人次,如果沒有專業接待機構顯然很難承受,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到生產安全。經過這些年的實踐和努力,垃圾焚燒廠無論是在友好交互度、公眾開放度、服務專業度方面,還是在社會影響力、行業影響力方面,都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垃圾焚燒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垃圾消納處理廠、資源能源利用工廠,更是普及環保知識、社科教育、科創科普的重要基地,很多垃圾焚燒廠已經成為當地網紅打卡地,持續在和諧社會發展中貢獻力量。
垃圾焚燒之精細化:精細化是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的必然需求,就象人類吃飽穿暖后,自然會產生吃好穿好還要健康一樣。垃圾焚燒廠的精細化體現在設計、建設、運行的全過程,對于運行焚燒廠而言更多體現在經營、運行、設備、信息化以及安全環保管理的方方面面。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數百項管理、技術、運行規范把每一項工作都分解細化到每一步的要求,人員、責任、設備、物資以及生產、經營、信息管理的每一環節、每一分步都細化要求、明確責任,尤其在隊伍建設、技術研發方面讓人印象深刻,用何潤田博士的說法,社會主義垃圾焚燒廠,技術工作讓人上癮。
垃圾焚燒之樞紐化:究其環境問題的本源,都可以歸結為垃圾問題,正所謂“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垃圾問題直接關系到水、氣和土壤的問題,是最綜合的環境問題,說是處于環境問題的樞紐地位也不為過。從更大環境空間審視,污水和廢氣只是垃圾形態的不同而已,也可稱之為液態垃圾和固態垃圾。在老港填埋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老港生態環保產業園,書寫了垃圾處理行業的發展和進步。以再生能源利用為中心,統籌了生活垃圾焚燒、填埋、滲濾液處理、填埋氣體利用以及濕垃圾、爐渣資源化利用和飛灰處置,形成完整的生活垃圾綜合利用體系,統籌了醫療廢物、工業固廢、城市污泥、建筑垃圾以及電子廢物處置等,形成城市全固廢綜合處理體系,從全固廢產業鏈很好地闡釋了樞紐化的內涵。不僅止步于此,上海同行依托基在優勢,圍繞全固廢產業鏈打造了規劃、設計、咨詢、研發、監測、監管、投資、建設、運行全過程企業集群協同發展體系,培養孵化一批專精特新環保先導企業,有效拓展了樞紐化的外延發展空間。無論是樞紐結構的多樣性,還是樞紐功能的多元性,老港都是很好的榜樣。
近10年垃圾焚燒行業發展超過了想象,“高大上”、“白富美”已經很難形容我們的現代化大型垃圾焚燒廠。中國速度、中國品質、中國故事,在我們垃圾處理行業體現得淋漓盡致。“十三五”期間,全國共建成生活垃圾焚燒廠254座,運行焚燒廠超過500座,建設規模及標準引領全球。垃圾圍城困局、鄰避效應,仿佛就在眼前。轉眼間祖國大地上已經涌現出一大批垃圾焚燒廠,強大的焚燒處理能力迅速破解了圍城困局,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產能過剩。從業20多年,眼看衛生填埋蓬勃發展,見證了諸多鄰避事件,經歷了反燒與主燒的爭論,趕上了垃圾分類的新時尚,垃圾焚燒終究成燎原之勢。站在“雙百跨越”的新時代路口,思考行業未來,甚是感慨。
一是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垃圾焚燒廠。回望來時的路,相對水和氣的問題,垃圾問題是最遲受到重視的,幾代環衛人的艱苦奮斗彌足珍貴。當下垃圾焚燒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新時代,業界當倍加珍惜。展望未來,垃圾焚燒處理仍面臨諸多挑戰,仍需業界同志共同努力。當前垃圾焚燒煙氣凈化和滲濾液處理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工藝流程越來越長,飛灰無害化處置越來越成為發展的制約,所有這些都使得垃圾焚燒處理成本代價越來越高,亟需新技術新工藝的突破和變革。在共同富裕新時代,我們的行業同樣面臨扶貧難題,必須直面并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東南沿海城市爭相把垃圾焚燒廠建設成為地標景觀、環境綜合體,爭相讓人民群眾遇見美的時候,我們的西部及東北部分地區仍在為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而苦戰。當低碳環保、智能智慧、靜脈園區、環境綜合體等新詞新概念充斥行業時,業界尤其需要冷靜,我們需面標桿引領,也需要經濟適用的垃圾焚燒處理模式甚至是替代模式。畢竟,垃圾焚燒低碳化的根本是在較低活動強度下實現垃圾的無害化和資源化,真正讓消耗最低、產出最大、排放最少。
二是我們的標桿行動如何引領未來。E20環境平臺和13家領跑企業發起了“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入圍“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項目都已初具標桿特征,但是遙望未來路,垃圾焚燒“六化”目標仍有很長的趕考路。精細化沒有終點,智能化快速發展,低碳化開始萌芽,社會化漸趨成熟仍待升華,系統化仍需進一步優化,樞紐化更有賴于實力變現。垃圾分類的持續深化,“無廢城市”的試點落地,垃圾焚燒電價的退坡,都將深刻影響著行業發展。我們的《評價導則》正通過實踐驗證向團標升級,需要凝聚更多業界專家學者的智慧。
作者:何潤田、朱冬、岳興月、孫亞坤、孫乃鵬、胡肖杰 、黃宏偉、白惠鵬、王鵬、陳增豐、吳霜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