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1 13:22
來源:中國固廢網
2.豐富專項監測網絡
加快發展各具特色、結構合理的專項土壤監測網絡。完善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網絡,有序增加監測點位,力爭做到食用農產品產地全覆蓋;建設園林綠化用地土壤環境監測網絡,重點在園地和林下種植食用農產品的林地、水源涵養林地布設監測點位;地球化學元素監測網絡繼續開展長期監測。
3.動態共享部門數據
以滿足農用地分類管理和建設用地準入管理,保障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和人居環境安全為需求導向,數據資源的產生和提供部門及時響應、更新共享數據。農業農村、園林綠化部門共享農藥、化肥的使用數據,以及農用地、園林綠化用地相關環境監測數據;規劃自然資源部門共享用途變更為“一住兩公”的地塊信息(發規劃許可證的地塊邊界和面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生產經營用地用途變更或土地使用權收回、轉讓信息。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共享施工許可證的相關情況。經濟和信息化部門共享關停退出企業相關信息。水務部門共享農田灌溉機井相關情況等。
4.信息化集成應用
完善土壤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逐步整合涉及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用地的空間國土規劃、土地開發、項目建設及各類土壤環境監測、調查和篩查等信息,升級數據管理和分析能力,優化模塊設置,探索基于可視化工具實現土壤環境管理直觀展示功能,支撐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等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支持土壤環境狀況綜合評價。
(三)提升綜合執法能力
1.推進部門聯合執法
生態環境、規劃自然資源部門聯合開展專項執法檢查,重點檢查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風險管控、修復的情況;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務部門聯合開展農田灌溉用水水質的監督檢查。
2.加強多輪次專項執法
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內地塊等專項執法檢查,重點檢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及整改措施落實情況、自行監測規范開展及超標情況,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市含電鍍工序企業專項執法檢查,重點檢查電鍍設施“跑、冒、滴、漏”情況和電鍍廢水排放情況,督促企業開展綠色化改造。
3.健全檢查監管方式
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開展土壤環境的非現場檢查,重點關注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內地塊違規開發情況、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設備設施拆除情況,關閉搬遷地塊再開發情況,以及受污染耕地食用農產品種植情況。依法將從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執業情況,納入全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從業單位和個人執業情況信用記錄系統管理。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按要求開展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評估。提升執法水平,每年組織開展監管執法工作培訓。
(四)提升宣傳教育能力
深入開展多形式多場次的土壤污染防治普法宣傳,全面提升學法用法能力,形成保護土壤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共識。把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體系,生態環境、規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園林綠化等部門分別開展本系統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培訓,同時加強部門間聯合培訓,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責任意識。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新聞媒體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增強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引導公眾依法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動中小學生態環境教育,編制《初識北京的自然與生態環境》。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媒體,結合“六·五”世界環境日、世界土壤日等重要環保宣傳活動和“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系列活動等,有針對性地宣傳普及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五、重點工程
(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病蟲害綠色防控、農膜回收、可降解地膜示范區或示范基地建設。開展農田灌溉用水水質監測、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通州區、順義區、平谷區、密云區、延慶區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開展農業面源監測評估試點,布設種植業環境質量監測點,加強種植業環境監測。
(二)農用地安全利用
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受污染耕地溯源排查和成因分析。試點開展農用地輪作休耕或治理修復。平谷區開展受污染園地限根栽培等“無土”安全利用試點。
(三)工礦企業土壤污染源頭預防
以本市典型行業企業和工業園區為重點,開展隱患排查、自行監測、重金屬減排、提標改造等源頭預防,開展在產企業邊生產邊管控土壤污染風險試點。開展尾礦庫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周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
(四)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
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試點開展老舊廠房等改造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途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探索“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切實加強黨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及其土壤污染綜合防控工作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進一步完善和創新規劃實施機制,強化各級政府管理責任,推進部門聯動,凝聚各方合力,形成既分工明確又協同監管、統籌推進落實的良好局面。緊緊圍繞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研究推進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增強相關配套政策支撐,科學合理制定年度重點任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計劃,切實將規劃藍圖轉化為發展實效。
二、完善經濟政策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資金投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爭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資金,支持各區將符合條件的土壤污染防治項目納入項目儲備。統籌用好市級污染防治專項轉移支付資金,進一步提升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精準度,優先支持“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重點項目。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帶動社會資金進入土壤污染防治項目。繼續通過現有資金渠道持續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生物防治等相關工作,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