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0 09:40
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
2﹒實施工業綠色生產。結合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要求,加快實施鋼鐵、石化、化工、有色等行業綠色化改造,推行產品綠色設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提高省重點先進制造業集群綠色發展水平。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依法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加快綠色園區建設,構建產業園區資源和能源梯級利用、循環利用體系,推動企業內、企業間和區域內的資源高效配置。(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支持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推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進一步優化畜禽養殖區域布局,大力推進畜禽養殖場完善提升糞污處理利用設施設備,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統籌安排秸稈機械化還田和離田收儲利用。推廣一膜多用、行間覆蓋等技術,積極引進試驗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廣強化耐候加厚地膜。(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扎實推進塑料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治理,積極推動塑料使用源頭減量,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產品。開展綠色物流體系建設,推進過度包裝、隨意包裝專項治理,推廣快遞業綠色包裝應用。到2025年,實現同城快遞環境友好型包裝材料全面應用。公共機構推動無紙化辦公,服務性行業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以餐飲企業、酒店、機關事業單位和學校食堂等為重點,創建一批綠色餐飲經營主體,倡導“光盤行動”。提升綠色設計水平,推廣綠色施工,提高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到2025年,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裝配式建筑占同期新開工建筑面積比例達到50%以上。(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商務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郵政管理局、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機關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ㄈ娀^程監管,落實固體廢物全面系統治理。
1﹒加強規范化分類貯存管理。全面落實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5年,全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全面落實國家和省關于建筑垃圾分類收集、貯存及資源化利用等相關規定。嚴格執行國家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分類管理要求,推動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貯存設施。完善危險廢物鑒別管理體系,根據危險廢物的產生數量、危險特性、環境風險等因素,建立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廢棄物分類及源頭管理,嚴格做好醫療廢物、生活垃圾、輸液瓶(袋)等廢棄物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貯存等工作。(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立專業化收集轉運體系。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為重點,建立健全精準化源頭分類、專業化二次分揀、智能化高效清運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體系。全面建成小量危險廢物集中收運處一體化服務體系,加強危險廢物流向監控,實現全省電子運單和轉移電子聯單對接。建立城鄉一體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將各類醫療廢物全部納入集中處置。(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交通運輸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完善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推動落實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生產者、銷售者和使用者責任,加強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建設。到2025年,全省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覆蓋率達到100%,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省農業農村廳、省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高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尾礦、粉煤灰、化工廢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固體廢物資源利用園區化、規模化和產業化。到2025年,建成4個以上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基地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建立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利用標準體系,將符合條件的再生產品列入綠色建材目錄和綠色采購目錄;推動在土方平衡、林業用地、環境治理、回填等領域利用建筑垃圾,提高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推廣城鄉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燒發電、生物處理等資源化方式,規范生活垃圾填埋場管理,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著力解決好廚余垃圾堆肥等產品應用及二次污染問題。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兩網融合,鼓勵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建立在線交易平臺,完善線下回收網點,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對列入國家《限期淘汰產生嚴重污染環境的工業固體廢物的落后生產工藝設備名錄》的,嚴格限期退出。(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畜禽糞污肥料化、能源化等多元利用,推動高附加值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到2025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左右,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達到95%以上。(省農業農村廳牽頭)
4﹒推進匹配化處置能力發展。將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置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范圍,依法依規保障設施用地。重點聚焦農業廢棄物、建筑垃圾、廚余垃圾、危險廢物等結構性能力短板,保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適度富余,基本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固體廢物處置體系。(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通過制定相關技術規范,合理引導利用處置新興技術健康發展,推動等離子體處理固體廢物等新應用項目落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作用,創新和推廣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動完善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處置價費形成機制。(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提升標準化執法監管能力。建立完善網格化的固體廢物巡查機制,以“一園一策”“一企一策”模式推動建立重點環境風險源防控體系。開展歷史遺留固體廢物排查,分類整治,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省生態環境廳、省法院、省檢察院按職責分工負責)督促各地清理整頓廢塑料等再生利用行業,依法取締非法加工小作坊、“散亂污”企業。加強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聯合執法,開展“清廢行動”專項整治,依法嚴肅查處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檢察公益訴訟的協調聯動。加快推進“互聯網+監管+協調聯動”,建立線上監管與線下現場執法協調機制。(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檢察院、省交通運輸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