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9 14:57
來源:中國水網
控制農業源氨排放。實施綠色水產養殖,制定實施水域清潔養殖技術規范。推進服務業綠色發展。推進商貿等領域綠色轉型,深化綠色商場創建。加強綠色會展管理,研究建立涵蓋物流運輸、設計搭建、展覽展示、會議活動、觀眾組織等各環節的綠色會展標準體系。有序推動大數據中心、數據平臺等開展節能與綠色化改造,清潔能源應用比例大幅提升,完善信息安全處理和設備資源規范回收體系。有序發展共享經濟和二手市場交易,鼓勵“互聯網+二手”交易模式發展。
第三節 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
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持續推進能源革命,大力發展光伏、風電、水電、地熱等清潔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特高壓外送通道,“十四五”末,實現清潔能源裝機容量規模翻一番。推動調峰調頻調相技術合成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推進光熱、電化學儲能等新型儲能項目建設,打造儲能先行示范區,“十四五”末全省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600萬千瓦左右,應用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實現電力系統中短周期儲能調節。研究規劃氫能核能利用項目,有序推動干熱巖開發利用。提高清潔能源就地消納比重,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十四五”期間實現豐水期全網綠電實踐。發展新能源制造產業,培育光伏玻璃、高效電池、配套組件等產業集群,實現風機整機省內制造,發展新能源汽車制造全產業鏈。
推進清潔高效綠色用能。堅持消費結構調整與能源結構優化互驅共進,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政策,構建高原綠色能源消費體系。到2025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提高電力用煤效率。在禁燃區禁止建設企業自備燃煤設施。實施“生態+電力+儲能”行動,加快制造、建筑、生活等領域清潔電力替代。建設省內堅強智能電網,完善東西部互濟網架,增強新能源匯集輸送能力。提升配電網智能化水平,加快推進農網升級改造和大電網未覆蓋地區延伸工程,全面提升城鄉供電保障能力。加快城鎮供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開展熱源、換熱站及老舊管網節能改造,提升供熱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調峰設施建設,擴大天然氣管網覆蓋面。持續推進三江源清潔供暖,因地制宜開展太陽能、天然氣、地熱等綠色能源取暖試點,打造共和“地熱城”。探索開展氫能綠色開發利用。
第四節 加快流通體系綠色轉型升級
加快建設綠色物流體系。結合大通道建設,加強鐵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健全集疏運體系,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進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支持樞紐鐵路專用線、多式聯運轉運設施、專業化倉儲建設,提高一體化轉運銜接能力。建立全省物流綜合調度系統,提高物流運輸效率。鼓勵和支持省內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新建或改擴建鐵路專用線,加強蘭西城市群快速交通體系研究。推廣綠色運輸工具,提高公共交通、非營運車輛新能源車輛使用率,城市全面推行國VI排放標準,推進國III及以下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加快淘汰國IV運營柴油車輛。
暢通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渠道。引導企業逐步完善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分揀中心、回收網點三級回收網絡,推動“兩網融合”。積極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提高居民交投廢舊物資便利化水平。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推動企業自覺開展包裝減量化,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大幅提升循環中轉袋(箱)應用比例,持續推廣使用可循環快遞包裝回收設施,推動設立可循環快遞包裝協議回收點。因地制宜完善鄉村網絡,鼓勵供銷合作社系統依托農牧區銷售服務網絡,開展廢舊物資回收。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節約集約使用土地,合理規劃設計項目線路走向和場(含機場)站選址,盡量避讓生態敏感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動綠色公路、綠色機場、綠色鐵路建設,實施機場岸電改造。推進原有成品油油氣回收治理,對加油站、儲油庫加裝油氣回收系統和在線監測設備。加強交通建設領域污染防治,合理選用降低生態影響的工程結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加大廢舊路面、瀝青、疏浚土、建筑垃圾等再生資源在交通領域的綜合應用,到2025年,公路干線廢舊路面材料回收率和循環利用率分別達到98%和85%,省道、縣道及鄉村公路廢舊瀝青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率達到80%以上。
專欄2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重大工程
城市群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建設工程。推動新材料、生物醫藥強鏈補鏈延鏈,打造國內重要的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共同打造甘青黃河風情線等精品旅游線路,共建互認互用的全國最大的西部自駕游基地,籌辦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論壇,構建城市群文化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圈。
世界級鹽湖產業集群培育壯大工程。建設國家重要的堿業生產基地、氯鹽產品生產基地、鋰電產業基地,重點實施鋰、鎂、鉀、硼等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推進金屬鎂一體化、PVC一體化、鋰電池基礎材料和配套產業、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等項目。實施鉀肥擴能改造項目。
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建設工程。建設可再生能源生產基地、地熱能勘探開發利用研究示范基地,推進風光水儲和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海南州、海西州等千萬千瓦清潔能源基地及青豫直流二期配套電源項目,謀劃第二條特高壓外送通道配套電源項目。推動其它區域清潔能源項目建設。開展光伏治沙生態示范工程,建設光伏治沙綠色生態示范發電園區。實施城鄉清潔取暖工程,推進三江源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以電能替代為主的清潔取暖工程。
國家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工程。實施優質青稞、油菜、飼草料基地、生態畜牧業產業提升、畜禽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青藏高原綠色食品項目建設,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牦牛藏羊可追溯體系、有機肥生產、高標準農田、設施農業提升改造、高原冷涼蔬菜、冷水魚生態養殖等建設項目。建設牦牛藏羊繁育基地。
節能環保產業提速工程。實施低溫余熱利用項目、廢舊鋰電池回收再利用、光伏組件回收利用等項目,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延鏈,合理布局發展工業固廢、污水、危險廢物等協同無害化處置產業。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