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9 14:57
來源:中國水網
第二節 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建設國家公園典范。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率先在管理體制機制、科學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管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社區發展等方面形成一批典型經驗,加強向國家相關部委匯報銜接,爭取在國家層面建立國家公園建設、經費保障、公益管護崗位設置等制度。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世界一流的第三極國家公園,高水平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積極創建青海湖、昆侖山國家公園,推進可可西里世界遺產地科學保護和利用。優化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完善與地方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相互支撐的長效工作機制,建設與國際接軌的職業化管理隊伍。持續擴大國家公園論壇影響力,打造國家公園論壇永久會址,不斷豐富“西寧共識”內涵,搭建國內外“友好保護地”關系。規范國家公園涉及縣域自然資源經營管理,推動建立特許經營長效機制。引導社區參與國家公園保護建設和管理,開展現代化社區建設試點。
構建特色鮮明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和優化完善,確保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址、自然景觀等得到嚴格保護。探索建立自然保護地標準規范和監管制度體系,健全資源環境綜合執法體系,制定分級管理辦法。建立全覆蓋、標準化管護巡護體系,完善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政策。探索對集體所有土地、國有土地承包地及其附屬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健全社會參與機制,探索委托管理新模式。建立自然保護地智能管理平臺,培育現代化管理隊伍,建設智慧保護地。
第三節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構建系統治理新格局。聚焦“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以江河湖流域、山體山脈等相對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為基礎,統籌部署區域、流域、生態系統、場地等不同尺度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重點推動實施三江源地區、柴達木盆地、泛共和盆地、青海湖流域、湟水河流域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形成全域系統治理新格局。研究制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總體布局、重點任務、重大工程,建立系統治理“一張圖”。
推動重要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開展生態系統尺度主要生態問題及關聯性、緊迫度和優先度識別診斷,科學劃定綜合保護修復單元,分級分類實施生態修復,統籌推進天然林草恢復、退化草原治理、濕地保護修復、水土保持、防沙治沙、雪山冰川保護、礦山生態環境整治、人類活動跡地修復。探索以關鍵系統為主導的多系統協同治理方式,加強“水—魚—鳥—草”“草—畜—獸—人”等典型共生生態系統保護。構建多目標協同治理體系,創新“生態系統+”治理模式,穩步開展光伏治沙、黑土灘綜合治理、林下產業、沙產業等治理試點,集成推廣典型生態功能區綜合整治技術。
統籌治山治水治城。按照“修山育林、凈田治河、修復宜居、增容保水”思路,統籌推進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化治理修復。推動公園形態和城市空間有機融合,建設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加強城市周邊生態屏障、城郊生態綠地、綠化隔離地、城市公園綠地等建設,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創建一批園林城市(縣城)。加強城市山體河湖等自然風貌保護,開展受損山體、廢棄工礦用地修復,鞏固“城市雙修”成果。實施城市河湖生態修復工程,高標準推進城市水網、藍道和河湖岸線生態緩沖帶建設,恢復河湖水系連通性和流動性,加大生態濕地公園、親水生態景觀帶建設。
協同推進工程治理和適應性管理。加強跨區域、跨部門聯動,創新健全統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工程管理機制。分類制定修復工程技術規范,強化竣工驗收管理,推動過程整改和績效提升。建立工程項目數據庫和監測監管系統,實現實時動態、可視化、可追蹤的全程全面監測監管,建立技術方案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建立差異化的生態修復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后期修復成效跟蹤監測評估,培育引導第三方績效評價管理服務。建立后期管理維護制度,探索建立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運營管護機制。
第四節 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
強化棲息地整體系統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監管,將更大面積的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納入保護地嚴格保護范圍。開展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狀況調查、監測和評估,建立野生動植物及重要棲息地檔案,建設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保護數據信息管理系統。開展棲息地優化整合保護,推進生物多樣性跨境區域保護,建設棲息地整體保護生態廊道,實施受損棲息地修復工程,探索荒野地系統性保護和“再野化”實踐,開展河流洄游通道與產卵場保護,擴大棲息地保護面積。加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恢復。開展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調查、監測與評估,發布重點保護動植物名錄。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體系,實施動態可持續監測保護。強化雪豹、普氏原羚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保護,加強野生蘭科植物、青海以禮草等珍稀瀕危植物及鄉土樹種保護,開展極小物種種群搶救性保護。優化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提升野生動物救護能力。實施遷地人工繁育保護,開展人工種群繁育野化實驗,保存恢復和擴大野生種群。實施長江、黃河珍稀魚類保護,鞏固青海湖禁漁成果,建設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開展野生動物與人沖突防范實踐試點,健全完善野生動物傷害補償常態化機制。
構建特有生物遺傳資源保存體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基礎能力建設,建立青藏高原野生動物遺傳資源國家基因庫,提升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青海復份庫。實施高原特色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完善種質資源分級分類保護名錄與分類分區保護機制,完善種質資源分級分類保護名錄與分類分區保護機制,建設優質種質資源保護場(圃、區)。推進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加快良種牧草、生態型優良草種、小粒種擴繁擴育,建設鄉土草種繁育基地。深入實施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和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推動高原特有畜禽品種保種選育與開發利用。開展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轉化試點示范,推進地方特色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