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8-20 09:12
來源:中國水網
(二)規范優化營商環境
構建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創新完善自然資源、污水垃圾處理、用水用能等領域價格形成機制。推進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節能監察、重點用能單位管理制度改革。強化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管理。把環保政策作為完善宏觀經濟治理、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重要內容。
強化企業監管。嚴格節能、環保執法,倒逼環保產業市場擴容增效。推進實施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立排污企業和環保企業的環境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平臺。推動環境信息公開,地方政府及時公布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排污單位應按照排污許可證制度的規定,及時公開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規劃實施中,針對產業示范基地、產業園區及發展項目,積極開展前期研究,嚴格按照要求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確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并充分發揮環保產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
優化市場環境。進一步放開重點行業和領域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確保各類企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營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積極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參與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污水垃圾處理等工程建設。完善穩定普惠的產業支持政策,幫助企業全面用好、用足政策,解決經營活動中的問題。
完善統計調查制度。建立健全環保產業指標體系、統計調查制度,定期開展產業統計調查,及時反映行業運行情況和發展態勢,及時分析環保產業發展問題,為產業發展、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加強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行業監管。探索建立危險廢物處置企業“白名單”,強化危險廢物產生單位的主體責任,完善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標準及環保技術標準,促進行業規范化管理。嚴厲懲處違法經營的個人或企業,促進資源循環利用,降低環境污染風險。
(三)完善財稅金融政策
建立環保產業投入的增長機制。構建環保產業項目建設的財政支出評價體系,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探索和建立適合云南省情實際的生態轉移支付資金使用規范,以生態轉移支付資金為杠桿,充分撬動社會資本更有效參與地方環境治理。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中央和地方相關財政資金支持環保技術攻關、環保產業項目建設,建立以政府投入引導調動民間投入的多元化環保產業投入機制。
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建立適應環保產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制度和貸款評審體系,加大對環保產業的信貸支持。用好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環保企業上市融資。推行環境污染責任險,強化企業污染責任,為環保產業領域的企業提供財產、產品責任、出口信用等保險服務。積極爭取國際金融機構與國外政府的優惠貸款和援助。落實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稅收減免優惠政策。突出政府的主導作用,引導環保資金進行投資,加大對環保產業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
(四)壯大人才隊伍
加大人才培引力度。充分利用“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劃”等各類人才計劃,加強環保產業人才引進與團隊建設。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投入,把創新團隊、創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目標。以重大項目的實施為平臺,做到以項目引人、以項目育人、以項目樹人,著眼于培養和發現人才。鼓勵校企聯合培養節能環保人才,加強節能環保技術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建設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和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優化環保產業人才發展環境。
建立高效激勵機制。建立完善環保產業發展的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切實落實各項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營造激發人才活力的產業發展環境。鼓勵節能環保企業制訂完善的薪酬福利體系,激發技術研發人員的創新積極性,逐步建立高效、穩定、有凝聚力、對外具有競爭性和吸引力強的人才隊伍。
加大關鍵技術崗位人才重點培養力度。注重關鍵技術崗位的人才重點培養,明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方向。結合云南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科研技術平臺,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以點帶面,不斷促進整體工作的發展。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環保產業人才。依托瀾湄合作機制、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以及滇緬、滇老、滇越國際經濟合作圈等合作平臺,積極與周邊國家開展環保交流合作。重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規則、熟悉環保業務的復合型人才。
(五)加強宣傳教育
強化公眾教育和輿論監督。積極主動協調教育主管部門,把節能環保、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提高全民生態環保意識。普及節能環保知識和方法,倡導綠色消費新風尚,形成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依法鼓勵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充分發揮新聞媒體、民間組織和志愿者作用,宣傳先進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推動市場主體履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責任和義務。
完善綠色產品推廣機制。積極宣傳推廣綠色認證標識,引導消費者和企業選購高效綠色產品和設備。落實政府綠色產品采購制度,不斷提高節能環保產品采購比例,全面推行綠色辦公。鼓勵企業實行綠色產品規模化生產和經營,引導公眾綠色消費,提高綠色家電、綠色建材、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節能環保產品、再生產品等綠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七、規劃環境影響分析
(一)適用標準
1.質量標準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
《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
《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等。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