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8-20 09:12
來源:中國水網
2.排放標準
《規劃》促進我省環保產業的發展,環保治理設施的改進,可能涉及的排放標準見下表:
(二)《規劃》實施后帶來的環境影響
1. 正面影響
《規劃》旨在促進我省環保產業的發展,其涉及的重點領域、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主要從生產工藝的節能、降耗、污染防治、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技術研發、公工藝設計和設備制造的規劃,《規劃》的實施,可提高污水處理系統、廢氣處理裝置、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裝置的處理效率,優化處理方式和提高可靠性,從而在改善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和生態環境方面均可帶來正的環境效益。
(1)對水環境的影響
《規劃》涉及的內容將推動全省對工業廢水治理、城市水環境治理、農村水環境治理以及黑臭水體治理等技術裝備的創新和環保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區域內水環境質量改善,對地表水體和地下水將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根據區域的發展定位和產業結構,通過規劃的實施,可降低排放的廢(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總磷、重金屬等的濃度。
(2)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通過進一步鞏固提升具有優勢的工業煙氣脫硫脫硝、黃磷尾氣凈化、揮發性有機物(VOCs)凈化、汽車尾氣凈化、柴油機尾氣凈化等領域的技術和產品優勢,并對工業爐窯排放污染按不同爐型進行削減和控制,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技術裝備,進一步鞏固“藍天保衛戰”所取得的成果。
(3)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通過探索和建立污染土壤修復與生態風險評估技術體系,積極研發針對我省受重金屬和有機污染土壤污染類型特點的適用技術,不斷增強土壤污染診斷水平,增強風險識別、污染物快速檢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風險管控技術能力,有利于推進污染地塊修復治理、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和監管水平。
(4)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
通過提升和推廣生態修復技術裝備,為強化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加強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提供支撐。通過提升生態評估技術水平,有利于積極推進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重要生態系統等監管,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5)對噪聲環境的影響
通過進一步開發和生產高效多功能消聲器、吸聲構件、系列化隔振、減振器,有利于降低和消除工業領域和交通領域噪聲影響,改善員工勞動生產環境和周邊居民區生活環境,增進員工和周邊居民健康水平。
2. 負面影響
《規劃》實施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環保產業的快速、提質、創新發展,但環保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技術的適應性和適用性的問題。先進環保產業的發展是依托大量的技術研究和設備的改造,涉及的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建設、污染治理設備生產,同時也會帶來附加二次污染物的產生和處置難題;因此污染治理設施的改造和生產,需關注產生的二次污染的治理和技術運用的環境和經濟的可行性,設備和技術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規劃的環保產業園存在布局的限制因素,環保產業園區的設置需與不同的規劃相符,當地的城市規劃、工業園區規劃和國家產業政策均有關,同時廢物綜合回收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大所在區域的環境污染,因此區域環境功能也是環保產業園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本《規劃》為專項規劃,需與相關的上位規劃、城市規劃等相符,首先需與《云南省主體功能區劃》相符,規劃的主體產業、產業鏈及重點示范基地等需與該“區劃”相符;同時要滿足《云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云南省“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規劃》《云南省生態功能區劃》以及云南省“十四五”有關產業發展規劃等,對于一些資源綜合利用型片區的規劃,需與當地的《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紅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相符。
(三)《規劃》實施中的控制措施
《規劃》中的技術、思路針對不同區域和環境,體現出的環境效益不同,《規劃》的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針對了目前生態保護、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等方面的存在問題,《規劃》的提出可為相關領域的環保產業提供發展動力;在重點工程內容中,首先需根據我國產業政策指導目錄和云南省不同區域的特點,設置相關的重點工程;再根據云南省的工業發展規劃和工業園區設置情況,有針對性地推動相關工程實施,提出規劃優化調整建議,對《規劃》中提出的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高端技術裝備產業化、綠色示范創建、污染防治生態修復、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建材推廣應用、節能低碳改造七大工程有針對性的設置在相關區域,滿足各類上位規劃,同時工程的實施產生的二次污染不會改變區域的環境功能,使《規劃》編制的目的落在實處;使本《規劃》最終能起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保障生態安全的目標,并為《規劃》決策和實施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規劃》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管控制度、上位規劃定位、產業政策及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保產業的發展壯大,將為解決我省突出環境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技術裝備和服務支撐,最終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