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7-21 10:54
來源:環保圈
作者:程彩云
官方數據統計,2019年山東危廢經營單位總的利用處置能力比上年增加395萬噸/年。其中,焚燒能力增加36.9萬噸/年、填埋能力增加30萬噸/年、水泥窯協同處置能力增加45.3萬噸/年、其他方式利用和處置能力增加282.8萬噸/年。
截至2019年底,山東省已建成危廢經營企業209家(不包括危廢收集單位和醫療廢物處置單位),總利用處置能力為1345.2萬噸/年,而2019年工業危廢申報的產生量1044.9萬噸。
僅從“產生量1044.9萬噸”與“處理量1345.2萬噸”這兩個數據,就可以看出,山東危廢處置市場不僅已經飽和,供不應求現象得到緩解,而且產能還過剩300萬噸,處理能力已經開始閑置了。
所以,別再說山東危廢處置能力嚴重不匹配,產能不足了,那都是過去式了。
2)毛利潤減少,處置費下滑
不止是山東,全國其他地區或多或少也都出現了產能過剩情況,直接原因就是由于前期進駐企業太多,沒有合理規劃,一窩蜂上項目,跑馬圈地式地搶市場,占地盤。
然而面對放緩的市場需求以及“僧多肉少”的情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
其實,2019年危廢處理價格已經呈現出“拐點”苗頭,價格上漲態勢不再延續,一些地區危險廢物處置價格“罕見”下降,項目毛利潤減少。
進入2020年,整個行業處理費下滑的趨勢更加明顯。
原因一是供過于求,惡性競爭導致。
原因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化工企業復工復產滯后,產業上下游不暢通,危險廢物處置需求降低。再加上大的政策方向,鼓勵產廢單位采取清潔生產、內部處置,鼓勵產廢企業源頭減量,需要外送給第三方處置的量隨之減少。
需求持續萎靡,處理費自然下跌,有的地區,比如廣東、山東等地,焚燒處置費從2017年均價6000元/噸,跌至今年的2000元/噸-3000元/噸,跌幅超50%。
原因三是受江蘇響水“3.21”大爆炸影響。“3·21爆炸”后,各地紛紛加強對化工園區的安全、環保管理標準和監管,有的市縣甚至做出了不再發展化工行業、對原有化工企業和園區進行關停并轉的決定,產廢量減少,處置企業尋找危廢“貨源”的難度加大。
“沒辦法,幾乎把能燒的都燒了,但是入爐量還是不夠,吃不飽,之前規劃設計的規模大,市場行情預估的太樂觀,更何況隨著附近縣市項目投產,到時候廠子的情況更加艱難。”某危廢處理企業無奈地說。
3)有效資質不足,區域性、結構性產能錯配嚴重
令人尷尬的是,一方面,一些地區危廢處理企業“吃不飽”,處置能力過剩;但另一方面,有些地區工業企業危險廢物又大量堆積,沒有妥善處置。
這種情況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呢?核心原因在于有效資質不足,區域性、結構性產能錯配嚴重,這也是業內一直存在的“老大難”問題。
國內某大型危廢企業總工曾經表示,之前核發的處置利用資質,都是根據該地區產廢種類以及工業危廢特性進行核發的,但是近年來由于產能結構調整,不少化工園區搬遷、外移、甚至關停了,因此之前核發處置資質就無“用武之地”了,變成無效資質了。
生態環境部印發的《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也印證了這一點。報告指出,2018年危廢經營資質企業收集和利用處置的危廢量僅為2697萬噸,資質利用率僅為26.4%,其中資源化利用危廢1911萬噸,占比70.9%,無害化比率僅為29%。
就連業內“老大哥”東江環保,深耕行業幾十年,整體資質利用率才超過44%(數據來源2019年東江環保年報)。
前述國內某大型危廢企業總工補充說,這個行業挺尷尬的,危險廢物是流動的,工業企業也是流動的,化工園區更是流動的,但是危廢跨省轉移卻是“不動”的,限制死死的,所以才會出現區域性、結構性產能錯配。
解決區域性產能錯配,跨省、跨區域合作是最有效的辦法。近兩年,雖然四川和重慶針對危廢跨省市轉移開展深度合作,暢通兩地跨省轉移通道,但是要想推行到全國也是有難度的。
一方面,我國實行危廢轉移聯單制度,手續復雜,各省管理制度不統一,審批耗時長;
另一方面,危廢潛在環境和安全風險很大,危廢接收區域的環境容量各有不同,許多區域并不愿接手這塊“燙手山芋”。
03
運營為王+現金為王 尋找下一個“藍海”
綜上所述,對于危廢行業,面對即將到來的新增項目放緩、產能過剩、高增長紅利“褪去”、有效資質不足等問題,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不免有人擔憂我國危廢處置行業還能走多遠?還有所謂的“紅利”期嗎?是不是“寒冬”就要到來?
其實說“寒冬”有點危言聳聽,也言之過早,畢竟,隨著環保督察的常態化以及疫情過后,政府對醫廢合規處置的重視,仍有一波“查缺補漏”的市場行情,部分地區產廢大省產能還是有缺口的。
當然,危廢產業高歌猛進,持續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只能說這個行業已經駛入“新常態”,逐漸回歸理性。
對于企業來說,如何在“新常態”下發展得更穩更好,撐過這波陣痛期,那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有4點建議供參考:
1)“運營為王”道理不能只是說說
不止一個人對筆者說,待全國產能上來以后,危廢行業也由跑馬圈地時代駛入運營時代,運營為王的道理,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然而對于某些投資企業來說,運營為王的道理,知道是一回事,但是否重視就是另一回事了,“運營為王”理念不能只是說說,還要落在實處。
前不久,筆者跟首創環境某企業管理人員閑聊,他給筆者講述有關項目運營的生動案例,雖然是餐廚行業,但與危廢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說,前一段時間,去了項目公司,花了一天的時間,跟著收運餐廚的師傅,滿縣市跑,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卻積累不少運營經驗,怎么節省路線,怎么省油、怎么與酒店、餐館斡旋收取更多的餐廚垃圾等,看似都是微不足道的運營小事,但何嘗不是將細節做到極致。
2)“現金為王”,不放過優質項目、優質地區
現金為王,并不是不投資、不擴張,只守著存量項目過日子。
對于眼光長遠而又有野心的企業家來說,在做好財務收支平衡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利用已有的資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會放過優質項目、優質地區的爭奪。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