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4-16 14:15
來源:環保多巴胺
作者:莫龍庭
伴隨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建筑業快速發展,建筑垃圾日益增多。在我們調侃“China=拆啦”之時,背后蘊藏的巨大機遇則引人深思。那么建筑垃圾,有望成為下一個垃圾焚燒市場么?
近日,關于建筑垃圾的項目放出,引發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相關閱讀:30萬噸/年,光大國際中標常州建筑裝潢垃圾綜合利用PPP項目、30萬噸/年!江陰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特許經營方案公開征求意見)。
2020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價格〔2020〕473號)(下稱《指導意見》)?!兑庖姟诽岬健肮膭罾霉虖U資源制造再生砂石。鼓勵利用建筑拆除垃圾等固廢資源生產砂石替代材料,清理不合理的區域限制措施,增加再生砂石供給?!敝饕傅谋闶墙ㄖ馁Y源化。該《政策》的發布,無疑利好建筑垃圾資源化(詳情請點擊:發改委再出砂石政策,利好建筑垃圾資源化)。
關于建筑垃圾,E20環境平臺曾多次邀請到業內專家和企業進行深度闡述和解讀:
相關閱讀
今日,中國固廢網觀察到,“環保多巴胺”公眾號刊發了以“建筑垃圾:下一個垃圾焚燒?!”為題目的文章,作者莫龍庭以深度的視角對建筑垃圾市場空間、商業模式、收益、發展與未來進行了深度闡述和分析。好文值得詳讀,E20水網固廢網在此分享給大家,供您參考。
要說環保最火領域,我想非垃圾焚燒莫屬。盡管都到了拼刺刀的程度,近幾年仍有大量企業試圖跨入這個紅海戰場分一杯羹,從煙氣到水務,從環保到市政工程,乃至從造紙到水泥(參見圍觀寶藏男孩:垃圾焚燒自動監測平臺!)。
但顯然,紅海爭市場并不算一個聰明策略,它,只是穩!于是,探尋下一個垃圾焚燒細分市場,踏準那個10年前的焚燒市場進入節點的想法,就顯得足夠sexy。
伴隨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建筑業快速發展,建筑垃圾日益增多。在我們調侃“China=拆啦”之時,背后蘊藏的巨大機遇則引人深思。那么建筑垃圾,有望成為下一個垃圾焚燒市場么?
本文分析框架如下:
1. 市場空間大:4500億投資建設,450億運營/a
數據顯示,國內建筑平均壽命僅約30年,不足發達國家的一半。據2014年建筑設計研究院測算,近20年來,全國建筑垃圾累計產量達 300 億噸;以建筑業7%增速為基礎,2020年建筑垃圾將達50億噸。
2017年發改委《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13%,但實際我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不足5%。2020年重慶市(主城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顯示,重慶市2020年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目標為4%,也側面證明了當前的行業現狀。
即使不考慮存量垃圾,參照上述生活垃圾納入焚燒處理產能比例(59%)推測,同時僅考慮拆建垃圾及裝修垃圾(假定其占總量的50%),則全國建筑垃圾可能納入規范處理的量約為50億噸/a*59%*50%=15億噸/a。萬噸投資取值300萬元,噸建筑垃圾綜合收入取值30元/t(假定未來產品銷售收入有所提高)。
-建設市場規模:300萬元/(萬噸/a)*15億噸/a=4500億
-運營市場規模:30元/噸*15億噸/a=450億/a
短期內,以全國34個建筑垃圾試點城市為測算依據,按照34個城市建筑垃圾13億t/a,拆建垃圾+裝修垃圾約6億t。
-建設市場規模:300萬元/(萬噸/a)*6億噸/a=1800億
-運營市場規模:30元/噸*6億噸/a=180億/a
2. 商業模式:PPP漸成趨勢,穩定運營不是夢
垃圾焚燒一直以來備受追捧的原因之一是其采用PPP模式,具有穩定的運營收入,可以說一旦到手,旱澇保收。
自從2015年首個建筑垃圾PPP項目入選財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項目以來,第三批第四批也陸續納入建筑垃圾類項目,這為建筑垃圾采用PPP模式,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施范例,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盡管當前建筑垃圾PPP項目仍然數量較少(進入實施階段的利用類項目僅15個),尤其是自2017年底,為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財政部發布92號文,要求嚴格新項目入庫標準,同時集中清理庫存,導致正規的入庫PPP項目數銳減。但伴隨后期項目規范化步入正軌,以及可能的PPP與專項債有機結合機遇,未來建筑垃圾PPP將迎來新的生機。
此外,市場上開始涌現較多未入庫的PPP項目,例如北京海淀區建筑垃圾、上海老港建筑垃圾、貴州都勻建筑垃圾等項目,雖未入庫,但通常也都與地方政府簽訂了特許經營權協議,鎖定了穩定的處置補貼收入。例如2020年發布的《湖南省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實施細則(暫行)》明確湖南省建筑垃圾管理和處置利用實行特許經營。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