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3-20 14:35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郭香蓮
更先進的核心技術
在本次采訪中, 多數企業家一致認為,掌握核心技術是企業發展的關鍵。疫情后,客戶端對環保領域需求的變化會集中表現在對科技創新的需求上,新技術將是應對未來行業發展變化最缺的發展要素之一。
四川發展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順認為,疫情必然會帶來環保處理標準的提升,而對技術的持續投入和研發是企業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疫情后,技術將比較缺乏,企業要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應對行業正在經歷的產業轉型與升級。
聯運環境董事長王永認為,疫后企業重點需求還是應該落在技術上。在這次疫情應對中,九州通物流公司、釘釘等遠程辦公軟件,以及線上教育等,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疫情過后,環衛企業應通過改進技術提高自動化水平、提高作業效率。
據了解,2017年10月,工信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再結合2017年國務院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涵蓋大氣、水、土壤等環境領域的智能監控大數據平臺體系,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智能環境監測網絡和服務平臺,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將成為環保設備的發展方向,“環保+人工智能”已是大勢所趨。
對此,維爾利環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月中、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倬舸也認為,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不斷發展,企業應在數字化,以及人工智能方面加大投入。
李月中表示,疫情過去,企業需要注重核心技術的提升和全面數字化升級。一方面,企業要加強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建設。另一方面,企業應以數字化為抓手,打造一個環保產業互聯網平臺化公司。
李倬舸認為,目前企業比較欠缺的是人工智能和傳統工廠融合應用,打造高度智慧工廠的能力。例如,如何研究新的定位技術和算法實現室內高精度三維人員定位,實現定位精度亞米級突破,保障高實時性和三維定位能力,滿足垃圾焚燒設施工程建設、運維、檢修、參觀的多功能需求,提高設施的安全保障性能。
更多的人才儲備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科技的根本所在。多年來,人才對環保事業發展的作用和貢獻在不斷提高,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向廣度、深度發展。環境產業也快速進入到市場競爭階段,環保企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遇期。
從行業的統計調查數據來看,截止2015年11月,中國環保行業的從業人員僅13萬人,其中技術人員占8萬人,然而整個國家對環境工程師的人才需求就超過42萬人,有分析指出,環保行業中高級人才缺口隨著行業繼續“井噴式”發展,將超過50萬人(相關閱讀:新時代下環保企業如何下好人才“先手棋”)。
在此次采訪中,高級別人才儲備不足,是多數受訪企業家們談到的第三點需求。
柯儉認為,疫情后,人員配備將至關重要,特別是較高專業能力的技術與管理人才,以及環保、安全、健康方面的專業保障人員。
中環水務董事長王堤表示,由于水務領域長期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問題,導致項目運營管理的高級別人才一直儲備不足。隨著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對運行人員技術水平的全面性也將提出更高要求。
“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發展歷史較短,項目運營管理的高級別人才一直儲備不足。”綠色動力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喬德衛同時表示。
中車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棟認為,長期來看,受環保設施提質要求,企業對關鍵工藝技術和優秀運營管理人才的需求可能會進一步加強。
曹國憲表示,企業發展的潛力在于持續吸引優秀的人才,首創環境堅持人才強企,將通過各種制度創新吸引行業領域優秀的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更高效的管控能力
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楊斌認為,疫情過后,在建項目和升級改造項目等都將集中進入生產,這將對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挑戰。
朱彤表示認同,他認為,企業管控能力也是應對未來變化的發展要素之一,如何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為客戶提供有效的綜合治理方案都是企業管控能力的體現。
對于疫后企業管理能力面臨挑戰,王堤、喬德衛、僑銀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少云分別從自身企業所從事的水務、垃圾焚燒、環衛細分領域,發表了相關看法。
王堤認為,目前水務項目大多是區域一體化綜合治理項目,且都是以治理效果為導向的商業模式,企業需要掌握全面系統的核心技術和較強的綜合管理能力,才能適應市場和項目的發展,這將對企業的核心技術和管理能力帶來考驗。
喬德衛表示,隨著生活垃圾焚燒市場日漸成熟,垃圾焚燒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已從藍海變成了紅海。如何通過精細化的管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成為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劉少云表示,環衛管理的顯著特點是“人多、面廣、事雜”。如何合理配置環衛資源、優化作業路線、提高監督考核效力,是環衛企業面臨的一大問題。
更強的項目獲取能力
“疫情過后,人民群眾必定更加重視衛生和健康,對城市環境的專業化提升會更加急切”,盈峰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馬剛表示,這將對環衛服務企業提出更高要求,環衛企業的市場項目獲取能力必須強化和加快。
李順對此深感贊同,他表示,對環境企業來說,項目是持續提升規模,奠定發展的根基。川發環境要實現快速度和高質量的發展,比較缺乏的是項目。
相關閱讀:
嶺南水務閆冠宇:短期工程建設、回款受疫情影響,中長期仍看好行業
盈峰環境馬剛:疫情對公司經營影響不大,核心技術將成企業發展關鍵
楊斌:市場受疫情短期影響,管理能力和技術創新將成企業發展王牌
粵海水務李文鋒:抗擊疫情,維護安全穩定 是水務企業的使命和情懷
李倬舸:疫情會加快垃圾發電廠智能化進程 未來固廢協同處理和并購將加速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