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3-19 09:03
來源:安力斯環境
作者:蔡曉涌
在傅濤老師的《環境產業導論》書中,2003年是一個重要節點,不是因為當年的SARS病毒,而是在2003年,中國拉開了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的改革大幕,環境產業也正式進入了一個真正的產業時代,即傅濤老師定義的環境產業1.0時代。世間萬物總在不斷輪回中發展,病毒大概是對環境產業輪回最切題的標簽,2020年的新冠病毒與2003年的SARS病毒是何等的相似,又是如此的迥異!相似自不必說,但迥異卻仿若隔世,一夢三千年。從事環保產業二十余年,恍恍惚惚如在夢中,傅老師的這本著述,周未細讀,夢中驚醒,頗有些感慨和體會!
一、《環境產業導論》的精辟論點
1.環境產業“偽產業”論
對于許多剛剛進入環保行業的新同行,說環保行業是“偽行業”理解起來可能有點懵,但對于從事環保行業20多年的老游擊隊員來說,對傅老師的這一說法,一定會拍案叫絕。就如書中所說,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環保產業的需求都是“運動型”的和“面子上”的偽需求。
2.環境產業內涵“產業八方”
如何去界定環境產業是有一些難度的,比如說有些企業,他說我是做環保涂料的,那么我們想想,他是算環境產業中的環保企業還是不算?傅老師將環境產業定義為基于以環境的末端治理為核心,并圍繞著環境治理形成的環保企業群體,非常準確,并以此界定環境產業的內涵:做服務、需專業、擔責任、講效果、要回報、可感知、強關聯、廣延伸,用三字經的方式來閱讀這產業八方也是朗朗上口,回味無窮。
3.環境產業的特征“1+7”
許多做金融投資的基金經理在對環保企業的投資盡調時,總是感覺到有說不清楚的困惑,不能很好的讀懂他所面對的環保企業,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理解環境產業的獨特性,因為環境產業既不是一個高度分散完全市場化的產業,也不是高度集中的政策性產業,環境產業是一個高度分散的半市場化產業。傅老師所講的環保產業的“1+7”特征描述的比較全面,即伴生性、政策驅動性和問題導向性特征,這三個特征有點像“你懂的”的“小三”特征,以及后五個“正牌夫人”特征,即逐級釋放性、對價間接性、需求漸進性、關聯密切性和價值延伸性,這些特征決定了這個行業有時候感覺有些難以捉摸。
4.環境產業的發育過程:設備、工程、投資、運服
傅老師在環境產業的發展歷程中,用“發育”二字來描述產業發展,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有畫龍點睛之妙,只是如何發育,書中另有乾坤。環境產業的發展初期主要是靠國債資金和世行亞行貸款,那個時候做環保的都算是稀有動物,再有書中所說的偽產業這樣的一個現實存在,許許多多設備公司和工程公司都在那段黃金時期獲得了野蠻生長,現在,有的發育轉型去做投資和運服了,也有的在繼續等著野蠻生長的機會,但很少有成為細分領域隱形冠軍的。
5.價值奇點:企業的價值在于鏈接,鏈接的價值大于創造
環境產業導論這本書的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第六章,以價值奇點打造兩山產業。環境產業近20年的野蠻生長,形成了數以萬計的企業群體,中國的市政污水處理廠也由當時的1000多家低標排放,發展成現在的5000多家高標排放的污水處理廠,中國的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到了95%以上,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已經收尾,市政污水處理廠的巨大投資也已落下帷幕,這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數萬家企業的路在何方?生存還是毀滅?傅老師團隊給出了隱形的答案。
二、中國會產生如蘇伊士、威立雅、賽萊默、丹納赫這樣的巨無霸跨國企業嗎?
在書的最后一章的小結里,傅老師充滿自信的寫下了這樣的寄語:未來領先世界的、支撐生態文明的產業一定是“兩山產業”,下一代最偉大的企業正在環境領域孕育,只有能夠捕捉自然循環價值的企業才能成長為真正偉大的企業。在后面的附錄里,傅老師羅列了許許多多我們行業優秀的企業,傅老師應該也真誠地希望在這些企業中能夠真正醞釀孕育出下一代中國最偉大的企業。
然而,我們只要認真分析一下我們目前國內的龍頭企業,就會發現,國內真正具有蘇伊士、威立雅、賽萊默、丹納赫這些跨國企業核心基因的同類企業屈指可數。蘇伊士、威立雅、賽萊默、丹納赫這些企業各自的基因是完全不同的,蘇伊士和威立雅在環境產業的整個產業鏈里面垂直整合,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態,而賽萊默、丹納赫則是構建了環境產業眾多行業細分領域里產品及技術帶防火墻的生態鏈。盡管各不相同,但這四家企業都有三個共同點:全球化、持續創新并在全球保持領先的多個產品和技術、內外部不同細分市場價值奇點的鏈接。
三、環境產業服務于誰?
環境產業既可以服務于公共事業,也可以服務于企業,當然還可以服務于商業和我們人類的日常生活。過去的二、三十年里,發展比較好的環境產業中的企業,主要是依靠服務于公共事業領域基礎設施的建設,許多過去工業領域做得非常好的環保企業,在上市后,也紛紛的轉戰市政領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傅老師在書中對環境產業服務于工業領域,給予了非常大期望并做了詳細的專業化的分析,工業領域的市場規模、市場前景、未來的可持續性及其專業化程度和行業的細分與市政領域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等級,有著天壤之別。
日本在2000年前,其環境產業的市場容量也非常巨大,主要是依賴于其市政領域的投資。但進入21世紀,由于其市政領域投資已基本結束,環境產業也迅速落入低谷,但最近20年,日本的環境產業又逐步的發展壯大起來,這主要得益于其環境產業對工業領域服務的精細化,以及市政領域對綠色循環、節能生產的需求。
現在中國的環境產業也面臨著如日本2000年環境產業同樣的問題,環境產業的巨大調整是必然發生的大概率事件,企業何去何從?是需要做出選擇的!傅老師在書中所指明的兩山產業應該是行業發展的方向,但是到具體對每個企業而言仍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最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環境產業由于其獨特的服務屬性和專業的技術要求,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必然肩負著更多的使命,有著遠大前景。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