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27 09:2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劉影
12月20日,在2019(第十三屆)固廢產業戰略論壇上,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所所長何品晶以“垃圾分類影響下的固廢大格局—熱話題與冷思考”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何品晶
垃圾分類大背景
2016年12月2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2019年10月1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國家標準《生活垃圾分類標志》(GB/T 19095-2019),標準已于12月1日開始實施;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再次明確提出要普遍實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制度;12月11日,依托于國務院客戶端開發的“全國垃圾分類”小程序上線;12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上將審議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的修訂草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產生者付費原則,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等作為重要內容被寫進草案。
何品晶表示,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已不僅僅是環保行業的事,而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多個地方都已實施或將要實施相關的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和管理辦法。其中,浙江省走在前列,2019年8月21日,出臺浙江省地方標準《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DB 33/T 1166-2019),標準做到了城鄉一體化分類全覆蓋。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何品晶引用狄更斯在《雙城記》當中的這句名言。他表示,對行業來說,首先,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固廢行業走過三四十年,從來沒有如此被重視,就像現在會場的聚光燈一樣,照在現場每一個人的身上;但可能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從業者是否已經準備好去承擔這樣一個重要的責任和期待?這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近日,教育部盤點了2019年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垃圾分類位列其中;《奔跑吧》、《快樂大本營》、《極限挑戰》、《我家小兩口》等熱門綜藝節目里都出現了“垃圾分類”的宣傳。毋庸置疑,垃圾分類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詞。
垃圾分類“熱”背景下的“冷”思考
話題越熱,越應該客觀認清其本質。何品晶以易腐垃圾、廢塑料以及微塑料為代表進行了一些“冷思考”。
易腐垃圾的厭氧處理技術:何品晶表示,理想的厭氧消化技術運行模式可分為兩部分:易腐垃圾經過厭氧消化,產生的沼氣直接用來發電;厭氧消化后的殘余物經過脫水,制成沼液肥和沼渣肥,用于土地利用。
易腐垃圾的處理應該遵循“三化”原則,即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且“三化”應是有層次的。何品晶認為,減量化應優先考慮,廢物處理不能越做越多,而應該越做越少。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遺憾的是,目前無論是干式厭氧消化還是濕式厭氧消化,處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殘余物量仍舊很大。
他表示,易腐垃圾經過厭氧消化后殘余的沼液水質遠高于國家《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同樣,脫水后的沼渣出路在哪里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何品晶注意到國內已建成或在建的多個廚余垃圾厭氧消化廠都是將沼渣進行焚燒,但他認為沼渣的出路不應該僅是焚燒或填埋,也可以有農用、林地用、園林綠化和飼料等多種用途選擇。特別是在大城市,需要探索更多的沼渣利用途徑以及適用性。
20多年的研究積累,何品晶發現,許多厭氧消化工藝雖然經過了調試運行,但是,因易腐垃圾有機負荷高,為避免酸、氨抑制,通常需要大比例接種,這樣就會造成停留時間短、發酵產物不理想等問題,影響其生物穩定性和脫水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何品晶團隊做了我國與國外的生活垃圾物理組成對比研究,研究指標分為快速降解組分、慢速降解組分和不可降解組分,可降解成分由快速降解組分和慢速降解組分構成。結果發現,我國垃圾的組成特點為可降解成分主要由快速降解成分構成,與發達國家完全不同。
那么國外的厭氧技術工藝是否適用于我國?何品晶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把干式厭氧消化反應器比喻成人的消化系統,中國人和外國人吃進去的東西不一樣,在消化系統上的反應行為由此產生差別。相比于中國人,外國人(厭氧消化反應器)的飲食偏向于膳食纖維,所以腸道也更加健康。他建議,國內厭氧消化研究工作者、工程設計者和運行管理者可以以此為基礎,通過中外飲食習慣差異,對厭氧消化技術工藝進行完善和調試。
廢塑料的處理需求:何品晶表示,以上海為例,2016年至今,隨著消費模式的變化以及電商的普及,上海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成分逐年攀升。塑料會產生諸多環境問題,我國禁運洋垃圾,垃圾總量減少的同時,也面臨著廢塑料處理難題。2019年版的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中,一般可回收物、低價值可回收物和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物料中都有廢塑料的身影。不只是上海,全世界都在面臨廢塑料處理的問題。英國斥資2億英鎊整改塑料問題,并且廢塑料問題已經作為其工業現代化戰略的一部分。首先,通過限制消費來進行源頭減量;第二,塑料進入處理體系,無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會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因此,英國一直在尋找替代材料。何品晶認為,可回收物有了出路和市場依托,才能實現資源化。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