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19 10:08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程云
試點建設無廢城市,離不開對各類有機垃圾的系統性管理和資源化建設,福州在探索“無廢城市”建設中有哪些經驗?有機固廢處理行業如何與生態、農業、能源等產業形成協同,探索行業價值奇點?6月24日,“2019有機固廢資源化論壇”將在福州泰禾鉑爾曼酒店舉辦,參與報名請掃描文末二維碼。
距離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經過去5個多月,這期間,生態環境部篩選確定了11個城市和5個特例城區作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創建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咨詢專家委員會,還向試點城市下發《實施方案編制指南》和《“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知名專家、各大媒體也紛紛對“無廢城市”的建設內涵、重要意義以及對固廢行業帶來的影響進行了解讀和報道。E20研究院第一時間對“11+5”地區的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和工業危廢產生與處理情況做了深入梳理,“無廢城市”成為環境產業高頻熱詞。
相關新聞:
起底“無廢城市” ▏一文覽盡“11+5”城固廢管理現狀(下)
什么是“無廢城市”?為什么要創建“無廢城市”?如何創建“無廢城市”?“無廢城市”真的打開固廢處置市場的萬億分割空間?建設“無廢城市”的難點和挑戰在哪?本文簡單分析下。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固體廢物管理理念
《方案》指出,“無廢城市”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一種先進的城市固體廢物管理理念。業內人士認為,建立“無廢城市”,對于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從源頭減量、實現資源化,并在源頭上盡可能減少廢物生成,并在廢棄物生成后權衡如何吃干榨盡、變廢為寶,最終實現城市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終極目標。
“無廢城市”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時指出,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也是貫徹國家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的具體體現。近期來看,通過從源頭減量、從源頭防止二次污染、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遠期來看是為了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和處置安全。
“無廢城市”聚焦解決固廢處置處理的難點
從2018年“清廢行動”到今年“無廢城市”的創建,這一舉措也意味著當前我國的固廢處理市場,正從“清廢行動”中的嚴格管控期發展至建設“無廢城市”中的綜合處置階段。
而在“無廢城市”摁下快速鍵的同時,其背后存在多年的矛盾愈發凸顯緊迫。另據生態環境部公開資料,我國目前各類固體廢物累積堆存量約600-700億噸,年產生量近100億噸,且呈逐年增長態勢。
“如此巨大的固體廢物累積堆存量和年產生量,如不進行妥善處理和利用,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對資源造成極大浪費,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杜祥琬曾在無廢城市在啟動會上介紹。
與產生量相矛盾的是,據有關數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大中城市中,有1/4的城市缺少堆放垃圾的合適場所,垃圾不合規處置時有發生。前不久,據《工人日報》報道,海口超六成餐廚垃圾“去向不明”,全市唯一一家授權清運餐廚垃圾的企業,日處理量不到四成,面臨“吃不飽”的尷尬處境。
不僅是城鎮生活垃圾,在工業固廢、危險廢物等新興固廢處置領域,仍存在諸多掣肘,工業危廢產能不足、家底不清、跨省傾倒非法轉移的案件屢禁不止(相關新聞:凌江:產能不足、去向不明,危廢監管盲區依然存在)
“其實,無廢城市建設正是聚焦解決固廢問題,無廢城市建設的難點本身也反映我國固廢處理處置面臨的難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在接受《節能與環保雜志》專訪時表示。
萬億市場紅利來襲?說著容易,做著難!
業界分析普遍指出,“無廢城市”建設在改變城市面貌,聚焦解決固廢處理處置的“難點”的同時,也推動固廢處理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門類,進一步加速工業固體廢物處理、城鎮生活垃圾、危廢處置、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細分領域未來發展。
有機構預測,“無廢城市”建設的背后其實與數萬億市場空間掛鉤。據估計,“十三五”期間固廢市場規模將增至環保總投資額的24.89%左右,整體產業鏈則有望超過3.48萬億元;而到2030年固廢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產值規模將達到7.78萬億元。
杜祥琬也認為,“無廢社會”建設的經濟效益巨大,到2030年,我國主要“城市礦山”的回收價值可達2.14萬億元,鄉村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產生投資效益3.97萬億元,重點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經濟效益1.35萬億元。
一時間“無廢社會”成為政府和企業追捧的香餑餑,專家、研究機構和媒體紛紛對其解讀。綜合多家媒體報道,中國固廢網發現,多是些諸如幾萬億的利好消息,深度有見解的觀點少之又少,似乎萬億市場空間馬上開啟,其實不然。
回歸到國務院下發政策《方案》,字里行間已經流露出“無廢社會”創建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比如“無廢社會”理念的落地需要長期探索與實踐、要深化部門之間的協作、公眾參與等(相關新聞:解讀堪稱固廢十條的“無廢城市”—天羅地網合久必分)。
對于“無廢城市”釋放的萬億市場空間,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曾發文提醒,他指出,凡是政策解讀出現“萬億產業機會”字樣的,都應抱著警惕的態度。無論是從政府管理機制,還是公眾參與、價費機制及政企關系,亦或是資金、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突破,“無廢城市”的創建都是一個“久久為功”緩慢釋放的過程,即便是頂層政策轉化成萬億市場紅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現階段,“無廢城市”的創建,說著容易,做著難!對政府、企業、公眾都是一項挑戰。(相關新聞:無廢城市:一個緩慢釋放的萬億市場)
其一,“九龍治水”的分割機制與固廢管理的協同相矛盾
E20固廢研究中心產業負責人潘功認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啟動,對于固廢行業的利好是必然,但爆發不能“想當然”。“無廢城市”建設將是一個緩慢釋放的萬億市場,一個持久會產生藍海的分割市場。但需提示的是:其綜合管理體系的建設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大的決心和相當的努力,決不是短期計劃,決不會短期暴利,決不容短期套利。
由于固體廢物的種類繁雜,分屬于不同部門管理,如農業廢棄物歸農業農村部、工業危廢歸生態環境部、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歸住建部管理、醫療危廢歸衛生部等,多頭管理、“九龍”治水仍是固廢領域所面對的突出困難。薛濤認為,固廢領域如果需要“協同處置”,或者在源頭減量、前端收集和后端產業鏈消納方面要有所破局,首先就會面臨這個問題,政府管理端的瓶頸就決定了“無廢城市”創建的復雜性,亟需打破“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部門分割機制,建立有效暢通的部門協同機制。
比如業內熟知的餐廚垃圾資源化附屬物有機肥的消納,建筑垃圾資源化、循環經濟園建設等問題,多年來一直受困于此。
溫宗國也指出,“無廢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環保、發改、商務、工業、農業等多部門和多領域,因此政策能否協調各部門形成合力推動“無廢城市”建設是一個重要問題;而長效機制能否形成,則關系到“無廢城市”建設能否持續推進、取得預期成效,而避免成為一個運動式的創建活動。
其二、鄰避效應與公眾參與的意愿使“無廢城市”成效大打折扣
薛濤認為,除了價格機制這樣的由于涉及公眾的接受度而在改革中進展緩慢以外,建設“無廢城市”另一個困難就是公眾參與意愿要比大氣和水治理低的多,比如推動多年的垃圾分類之所以效果不理想,與公眾參與程度低有直接關聯。讓每一位公民樹立垃圾分類意識并積極參與進來,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亦是如此,雖然近年來抵制垃圾焚燒的“鄰避運動”,因信息的公開在減少,但不愿意建立“我家后花園”的意識依然存在。
近期,被業內熱議的“上海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和杭州海底撈因“垃圾分類不當,可能面臨垃圾被拒運”的兩則消息,均說明了公眾對垃圾分類的自覺意識還遠遠不夠。
除了公眾參與意愿低,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看來,推行19年的垃圾分類工程“不盡如意”的原因主要有五大方面:一是基礎數據采集不足,統計體系缺乏,有的地方總結經驗存在“假大空”的現象;二是未立足于我國現實國情,盲目借鑒甚至照搬國外模式,垃圾分類有效性不足;三是試點示范樣板“盆景”多,設施建設過度智能化和形象化,難以復制和推廣;四是前端分類方法貪多求全,與后端處理環節和能力脫節;五是“無積分不分類”,積分以利益驅動為導向,實際效果不佳。(相關新聞:垃圾分類難推進,這些傾向在作怪!)
作為“無廢城市”重要參與主體,公眾參與極其重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也認為,近年來,雖然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在不斷提高,但參與環境保護、特別是自覺進行垃圾分類行動不夠:“說得好做得差”現象被眾多調查研究所佐證。再生資源回收人員被認為是“撿垃圾”或“撿破爛”的,受到社會部分人的歧視。信息公開和宣傳不到位,公眾對再生資源產品存有偏見;當商品冠以“再制造”或“再生”時,便認為質量有問題。《方案》提出“保障設施用地”的背后,也隱含了環保設施選址難的問題,有些地方甚至出現“鄰避運動”。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