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08 13:2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劉影
近幾年,環境產業發展機遇大迸發,環保政策頻繁頒布,各細分領域市場強勢崛起,環境產業一躍成為熱點產業被廣泛關注和追捧。
但2018年卻是環境產業挑戰色彩濃重的一年。環保督察“回頭看”如火如荼,同時嚴控金融風險下,PPP規范,資本遇冷,環境產業面臨重重危機,產業 “寒冬”到來,“寒風”也愈發凜冽。2018年以來,很多環保企業都出現了資金鏈緊張或斷裂的經營危機,環境產業迅猛發展之下,迎來了更艱巨的困境和挑戰。
危機重重之下,環境產業能否撥開迷霧,涅槃重生?
近年來,環保各細分領域市場都成績斐然,表現搶眼,像垃圾焚燒、危廢處置、土壤修復、工業廢水處理、村鎮污水處理等。與此同時,監管趨嚴、去杠桿、疊加融資周期等諸多因素作用下,環境產業也遭受了重創,由“火熱盛夏”一步跨入了“寒冷嚴冬”。正視困境、把脈危機,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首戰,而金融風險恰是2018年最突出的重大風險之一。國家嚴控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開始在環保行業趨冷,此前叫好不斷的PPP項目也被下了回歸本質的“緊箍咒”,一部分依靠PPP項目大刀闊斧展開市場布局的企業,因此危機重重。
后PPP時代來到,環保企業需要面對融資、標準、成本、管理等難關。
身處資本寒冬,環保企業資金鏈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重創之下,很多民營上市環保企業開始尋求走出難關的突破口。2018年,國資系大手筆買進民營上市企業股份在環保領域尤為突出。
根據中國固廢網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1月,有11起國資意向或已經入股民營上市環保企業的案例發生,相較于前幾年,數量明顯增加。(詳情請點擊:11個月11起!2018年“國資系”大舉接盤民營環保上市企業)。例如湖南金陽投資入手永清環保不超過30%的股份,盈潤匯民基金擬參股東方園林、受讓公司不超過總股本5%的股份和盛運環保第一大股東開曉勝將其所持13.69%股份全部轉讓給川能集團等等。
與此同時,環境監管趨嚴、督察風暴日益凜冽。2018年年中,中央環保督察第一輪整改情況“回頭看”全面啟動,截止到目前,被稱作“環境保護史上最大規模行動”的中央環保督察已經歷時3年有余,風暴席卷全國各地,始終保持高曝光率和高處罰率的態勢。
環保督察背后,折射出的是環境治理的難點和痛點。總體上看,我國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霧霾天氣多發、城市河道水體黑臭、“垃圾圍城”、土壤污染、危廢處置以及農村環境污染等共性問題突出,污染治理任重道遠(詳情請點擊:歷時3年的中央環保督察,折射環境治理的難點)。
的確,環境產業正面臨著共性發展難題。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平衡、充分和高質量發展就意味著高投入和付出”,E20環境平臺董事長/首席合伙人、《兩山經濟》作者傅濤指出。但一方面政府支付難題正在持續加劇,如地下水、土壤污染治理、河流治理等等,都沒有充分的付費主體,政府沒有充分的收費通道,加之受經濟轉型的影響,政府的支付能力也在下降;另一方面,工業企業支付能力和公眾支付意愿都存在不足和缺位現象。
總的來說,以環境效果為出發點,對環境企業治理工作提出更高標準,對環保企業的安全、穩定運營要求也相繼提高,高要求下環保企業需要面對更艱巨的挑戰。
機遇與挑戰并存,環境產業的未來在哪里?
2018年是舉國上下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每個產業、企業都應當朝著這個方向堅定前行。作為我國綠色發展的物質支撐和綠色經濟的組成部分,環境產業也不例外。挑戰之下,也預示著環境產業機遇難擋。
喜憂參半之下,環境產業將何去何從,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在“2018(第十二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掌舵人分享了自身觀點和看法(詳情請點擊:集約循環 突破變局——2018固廢戰略論壇盛大開幕)。
1.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優化和創新
“環境產業共性問題的存在,直接帶來了效果市場和高質量增長對系統驅動的呼喚?!备禎J為,環境產業需要在系統優化中解決難題。對于一個企業,一個技術,一個項目的判斷而言,點上的優劣已經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系統的優劣才是成敗的關鍵,系統驅動的環保市場是環境產業的發展未來。
如何實現系統驅動?他表示,更大范圍的技術集成優化,而不是點上最優、向客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以及系統化所強化的社會系統資源集聚(詳情請點擊:傅濤:固廢產業需要系統驅動 將引領兩山產業的未來)。
國務院國資委副部長級干部、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認為,環保督察和金融強監管等舉措的壓力下,環保企業的轉型升級可以助力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之下,創新是核心。
他表示,當前的環保企業普遍缺少核心競爭力,技術趨同、模式趨同,缺乏創新和優秀的管理團隊。同時期,央企、國企,大量進入,帶來的競爭加劇了行業的震蕩。
環境監管沒有創造一般性基于末端治理的市場需求,傳統的大規模末端治理供給市場基本飽和,遺留下來的60%的生態環境問題,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如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環境治理、地下水污染,VOCS治理等。這些問題都亟待技術創新,需要系統化的供給能力和模式創新,促使環境產業走向專業化和系統化(詳情請點擊:趙華林:重大轉折點下,環境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柯儉也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永恒主題是創新。他表示,環境治理領域特別是固廢處理領域的范圍很大,包括餐廚、建筑垃圾、危廢、醫療垃圾等,行業內的固體廢棄物種類很多,工業垃圾的量也很大,誰能夠找到和現有商業模式充分對接,并產生盈利的商業模式,誰將會突圍而出。當然,技術創新也同樣重要(詳情請點擊:【高端對話】企業、專家、金融共話2018痛點與突圍方向)。
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總裁、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義指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正進入全新的時期,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國策成就企業、良幣驅逐劣幣、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發展”,同時這也是環境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詳情請點擊:光大國際王天義:情系生態環境 筑夢美麗中國)。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