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27 09:0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洪翩翩
2018年,金融強監管帶來巨大壓力,受大環境影響,環境產業多家民企遭受重創,前途未卜,業界普遍感嘆“寒冬”已至。而縱觀產業,環保監管加強、標準趨嚴等政策也對企業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雙重壓力下,環境企業如何突圍?在“2018(第十二屆)固廢戰略論壇”上,這一話題成為了被熱烈討論的焦點。
針對這一話題,論壇現場,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商學院執行院長王立章與住建部市政公用行業專家委員會環境衛生專家組成員、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徐海云,重慶三峰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雷欽平,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柯儉,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曹國憲,中信建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羅元鋒等專家、企業家展開對話,共同探討了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固廢領先企業的突圍之道。
左起:王立章、徐海云、雷欽平、柯儉、曹國憲、羅元鋒
時代變了
國務院國資委副部長級干部、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在論壇現場演講時曾提到,當前,我國環境產業正處于重要的轉折點。以前,五萬多家良莠不齊的企業“一窩蜂”做環保,都可以賺到一些錢,現在則到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轉變的時候;以前,靠人脈就可以拿到項目,現在到了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階段,產業到了調整與整合時期,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40年來,固廢產業隨著國家的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徐海云表示,特別是垃圾焚燒,到今年年底我國建成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廠超過350座,能力達到36萬噸/日,無論從焚燒發電廠的數量還是處理能力都居全球第一。他指出,當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固廢投資依然嚴重不足,固廢處理仍是國內為數不多產能尚不足的行業,產業的春天剛剛來臨,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但是,發展得太快,也帶來了不少問題,應該慢下來?!?/p>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企業有盲目擴大規模的沖動以及過度的資本運作,在“搶市場”和“追規?!钡倪^程中,忽略了企業自身運營管理和技術管理的能力提升,導致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帶來了市場上的惡性競爭。粗放式管理、“冒進式”發展,在外部環境震動再加上環保強力監管等作用下產生了負向的疊加與共振效應。
徐海云表示,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固廢產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化在帶來高效率的同時必須在法治監管下運行。然而,監管需要成本,尤其是固廢的監管成本更高,過去不重視發展質量,監管不嚴,也不以治理效果為導向,環境違法成本低,企業利潤高,現在時代變了——不關心治理效果的企業、希望通過資本市場賺快錢的企業都將會被淘汰,監管趨嚴、標準提升等壓力將加快行業優勝劣汰,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動力。
“行業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增長,表象看,監管趨嚴讓有些企業不適應,但實際上這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整個行業健康發展與持續穩定發展的要求”,雷欽平表示,得不到老百姓歡迎和社會認可的企業不會長久,行業也不會得到健康發展。
最近幾年垃圾焚燒行業發展速度快,項目層出不窮。雷欽平認為,大批項目上馬,導致很多企業的人才儲備跟不上,沒有配套的管理團隊項目就很難做到規范建設和高效優質建設,企業也很難高質量發展。他認為,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企業包括技術儲備、人才儲備等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發展就要不斷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
柯儉坦言,追求量的發展向質的發展是政策環境所迫,也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不這么做會被環境產業淘汰。國家環保標準不斷提高,監察力度不斷加強,對企業而言都是挑戰。大趨勢下,企業要生存發展,首先要解決自身問題,想要在環境產業里活著,提升質量是必須做的事。
兩年前,北京控股完成了包括北京高安屯、北京海淀、湖南衡興、海南文昌、哈爾濱市雙琦、江蘇沐陽、江蘇張家港等項目多個垃圾焚燒項目的收購,并且通過市場競標方式以14.38億歐元(人民幣約113億元)收購德國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企業EEW GmbH100%股權,創下了中國企業在德國最大并購項目紀錄。
柯儉介紹,目前,北京控股在德國擁有18個項目,已經成為德國最大的垃圾焚燒供應商?!安①彸踔允窍M炎钕冗M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復制到項目中,最近一兩年作了很多努力,并購項目都在不斷提升質量,有的項目已經在重建、改擴建過程中?!?/p>
“國進民退”?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表示,中國改革四十年,一言以蔽之,就是民營經濟的崛起史,以及在這一進程中,國有、民營兩大資本集團的激烈博弈。今年,由于金融強監管等刺激,這場博弈似乎愈加激烈。根據中國固廢網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1月,有11起國資意向或已經入股民營上市環保企業的案例發生,相較于前幾年,數量明顯增加。(詳情請點擊:11個月11起!2018年“國資系”大舉接盤民營環保上市企業)
吳舜澤在這次論壇現場演講時從政策層面對這一現象作了分析,他表示,所謂的“國進民退”,其實是去杠桿、去產能等政策對大型與小型企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呈現出明顯不同的分化影響。大型企業、國有企業享受了“產能收縮+需求韌性”利好下的量價齊升,但部分民營企業、小型企業出現了負向效果,因此,出現“冰火兩重天”。
在徐海云看來,這是市場經濟作用下的必然現象,并非“國進民退”,也不是環境產業所獨有,而是中國經濟的現狀。他表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固廢領域的發展,與國家宏觀政策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固廢領域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國企民企都有很好的發展。不過蛋糕就這么大,未來在不斷發展中,可能會逐漸形成相對平衡的利益分配比例。
1988年,深圳清水河垃圾焚燒廠點火運行;1998年錦江集團的第一家異重循環流化床垃圾焚燒發電廠運行;2001年中國環境保護第一座引進國外技術并國產化的爐排爐投產;2005年,三峰環境馬丁國產化爐排焚燒技術首次應用……我國的垃圾焚燒趟出了一條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30年“逆襲”之路。這其中,國企民企發揮各自優勢,為我國的固廢處理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