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17 09:3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程云
12月13日,以“集約循環 突破變局”為主題的“2018(第十二屆)固廢戰略論壇”在北京正式拉開帷幕,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總裁、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義在論壇現場作了以“情系生態環境 筑夢美麗中國”為主題的演講。
王天義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演講整理:
生態環保的時代特征與未來發展
王天義指出,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全新時期,呈現出鮮明時代特征,可以概括為四個特征:“國策成就企業、良幣驅逐劣幣、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發展”。
國策成就企業
王天義在分析目前的國策時提到,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生態環境部組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他提到,目前五大建設與五大文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在同時發力。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目標:“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釋放出巨大環保空間,“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的環保投資合計4.17萬億,十三五期間,環保產業投資將會突破16萬億元,其中水務水環境治理占50%,固廢綜合處置占31%,土壤修復占19%。
國家戰略層面上,雄安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海南生態文明試驗區、“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家重大戰略穩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成為核心要素。
王天義指出,環保產業無論是朝陽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都可以分兩類:一類可歸為服務業,一類可歸為制造業。
固廢處理、水處理、土壤修復和大氣污染治理都歸到服務業,屬于公共產品。商業模式是PPP模式,產業鏈條為投資、設計、建設、運營,穩定性、公益性(合理回報)、鄰避性、資本密集性的產業特征都非常明顯。
爐排爐、水處理設備、煙氣處理設備、監測設備歸制造業,屬于私人產品。產業鏈條是研發、設計、制造、銷售。產業特征與公共產品有鮮明的不同特點:非穩定性、非公益性(高回報、高風險)、非鄰避性。
王天義談到,計劃經濟年代成就的是沒有活力的國有企業,市場經濟成就的是充滿活力的私人企業。中國現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道理和邏輯上講應該同時成就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者缺一不可,缺一者都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王天義看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有存在的價值,具有各自的競爭優勢。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不是誰進誰退,而是都要發展,都要發展的前提是要分業發展。首先是分業發展,然后才是競爭發展。
良幣驅逐劣幣
王天義提到,在經濟學中,劣幣驅逐良幣是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過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環保資源作為代價,的確出現過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今天無論嚴厲反腐還是嚴格的環保督察都導致良幣驅逐劣幣。什么是良幣,什么是劣幣?作為企業來講體現在“四力”上: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執行力和創造力。辦好一個企業很不容易,做好一個企業也沒那么難,做好“四力”平衡就會成為優秀企業。
比如,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所謂綜合實力強就是沒有短板,核心競爭力強就是有長板,如果企業沒有短板而有很多長板,那企業就是非常優秀的企業,是良幣企業。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執行力和創造力都比較弱的劣幣企業,一定會被淘汰出局。
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非常重要,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創業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但不是每個公民的能力。大學培養具有創業創新的人才是神圣使命。創新分兩類: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個人理解,模式創新不難,大市場+小聰明可以成就模式創新,搞技術創新則需要大智慧+小功利。
王天義提到,綠色發展技術創新著力點應集中在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節能產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環保產業,攻克一批關鍵和共性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示范,加大先進成果和技術的推廣應用,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保護知識產權。
今天的共享經濟諸如共享單車在國內外都遇到了空前的挑戰,王天義認為問題在于模式創新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共享單車在城市里可以隨便停放,就像城市不建公共廁所而可以隨地大小便一樣,粗放的模式創新帶來的必然是一地雞毛。從今天的中美貿易和中興與華為事件中我們可再次體會到技術創新多么重要。
人才引領發展
王天義指出,目前環保技術創新滯后于污染控制需求,環保人才產出的質量、規模滯于行業發展的需求,政、企、學、研需要聯合各方力量爭取突破,為環保事業輸送優質血液。其中,人才的吸引、引進、培養、使用都是公司資源配置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光大國際需要通才、專才、有情懷和有底線的人才,需要一見到垃圾就激動,見到污水就興奮這樣有情懷的人才。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